首页 > 历史 >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2019-11-11 09:38:16 暂无 阅读:1613 评论:0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华夏5000年的文明,黄河之水的不断流淌之下,人类也随之繁衍生息。在黄河岸边,曾有一项传承了4000年的文化,一直是当地人最大的骄傲。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让这项古老的文化变得岌岌可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黄河发源于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它蜿蜒曲折,呈“几”字形流经我国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及自治区,最终灌入到渤海之内。

李白曾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滔滔浊浪既能令人发出由衷的感叹,又能为两岸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晋陕峡谷东岸,有一个地方叫做吴堡县。此地为秦晋交通要冲之地,同时也是古代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处。吴堡县东南边沿处尽由黄河曲流环抱,至西南处的康家塔村,共形成了总长度为47.5公里的黄河运输航道。在这段河道之中还存在着几个古老而又重要的渡口,即吴堡渡、川口渡、龟戏渡、下山畔渡等,其中以吴堡渡最为著名。

一直以来,吴堡渡都有艄公在此撑船,在黄河两岸靠渡客人与货物为生。如果向上寻找吴堡古渡的历史,可追溯到轩辕黄帝西渡黄河,并在此地传授农耕知识的年代,距今约有4000年左右。

古代的时候,生产力极为不发达,交通业更是相当落后。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居民,或是因为经商,或是因为赶路,都会在黄河之间穿梭,而承载他们行路的,正是黄河岸边的古渡船。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估计大部分读者都坐过船,可是我们乘坐的船多为动力船,而非纯人力船。吴堡古渡现今还有年逾古稀的老艄公,他们掌握着一种独特的黄河行船之法。

黄河水流湍急且风浪激烈,又兼具九曲十八弯的流向,想要在黄河水面上平稳行船,绝非易事。据老艄公们称,古时行船都要由年纪稍长的老艄公带队,他本人负责行船掌舵,而小艄公则专门负责划桨,为行船提供动力。

黄河之内的水下情况,老艄公可谓是成竹在胸,何时左桨单划?何时右桨单划?何时左右桨并划?全部都要由老艄公发出口令,否则一旦遇到危险,就会极有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黄河之上行船,是一项极为古老而又危险的活计,故此在千百年的发展之中,摆渡的艄公们也都对船只的质量极为看重。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吴堡渡摆渡船尽是古老的木船,一开始的时候,这种木船还要从外地购置。直至明朝时期,吴堡人根据本地的水域状况,开始自己制造木船。吴堡渡木船共分为大、中、小三种,光是中船的体型,就有12米长、4.5米宽、1米高的规格,大船的体型自然可以想象。

除此之外,吴堡渡船载重量大且船体设计合理,还是以中船为例,其载重量居然能达到10吨以上。最令人惊叹的是,该船动力来源并不是风帆,而是纯人力划桨。虽然到了现代,随着科技发明的不断革新,吴堡渡船也被安上了柴油机与排水螺旋桨,但是还有一部分艄公坚持传统,保留着祖先传下来的独特手艺。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在2011年时,吴堡县黄河流域突然涨水,致使两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河水冲击。也正是在这种自然灾难的冲击之下,吴堡渡口的渡船被全部冲走,其中就包括历史遗留的诸多古木船。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当地部门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准备重新打造一批吴堡渡船,可是经过调查才发现,如今吴堡县的黄河古渡人仅存11位,而且全部已经到达了古稀之年,因此古渡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有船没有艄公了。

吴堡县有个黄河古渡,这里有四千年的渡船文化

对于我们来说,古老的黄河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得不说,古渡文化是黄河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它的存在,是对古老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也是现代文明内涵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保护黄河,保护黄河文化,是现代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小编相信,在所有人的不断努力之下,黄河之水将会承载更多的华夏文明,继而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