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2019-11-11 09:39:47 暂无 阅读:1967 评论:0

文:畅谈百家文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重学观念 还是十分浓厚的,抛开如今的高考等大规模的考试不去谈,单是去谈以往朝代中所出现盛行的科举制,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向大家介绍的重要的历史的信息点,有关于科举制度的种种,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心理以及观念上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一、社会心理的逐渐饱满,观念变为现实的冲击

早在科举制度还没有正式诞生之前,选官制度曾经经历过很多的变化,伴随着不同的朝代而进行不同的改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层出不穷的演化现象。我们所说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最初只是停留在一个理念的高度,读书人为了激励自己不放弃知识追求仕途的道路,以此来鼓励自己,即使是低概率打得事件,不努力怎么会知道结果呢?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提出质疑,这未免显得就有些理想化的,但是更多所流露出来的事实就在于,这是一种无奈的实质心理。

因此我们也要在这里交代一些背景一样的制度存在,早前由于受到出身的制约,要想走上仕途,必须拥有着较好的家世背景,官员队伍的招聘也主要被世家大族所轻而易举的垄断,普通人能够踏上仕途的概率,简直是肉眼不可见的低概率,很多自身具有着真正才学的读书人,因此也经常陷入到郁郁寡欢之中,命运的不公平让他们彷佛看到了一个没有多大生存空间的狭隘角落,他们只能在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活动。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诞生,彷佛让他们在快要失去希望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希望,前期出身背景平庸的读书人们心怀壮志而无处发挥,后期科举制的诞生,使得文人们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又产生了新的憧憬与建议,重新走上了苦读的生涯,然后这种观念继续深入到了普通人家的家中,都希望孩子能够改变家庭普通的现状,因此我们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有看到,当时很多的家庭都会赋予孩子以厚望,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考取功名来光宗耀祖。

这时候我们也会有幸看到这一种现象,就是在科举制的实际考场上,不仅仅看到正值壮年的考生,还能看到一些几乎已经接近花甲之年的老者,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知道,科举制已经算是以往这么多制度中相对最公平的一个了,所以即使经历过多年的落榜之后,都不会阻碍他们对于科举制度的狂热的追求。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不断革新,科举制确实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不需要门第约束的途径,为很多普通人实现了自我价值上的飞跃。然后就是整个社会因为科举制所带来的影响,在科举制的推动下,百姓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凭借着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也深刻认识到了学而优则仕是正确的,是一种不仅仅局限于观念层面上的理念。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总体来说,我们将科举制看成是一种政策制度上的保障,为读书人进入到仕途中提供了一种实打实的保障,也算是封建官僚制度对于民间的一种间接的妥协,我们上文中就有提到,之前依据家庭背景选出来的官员,由于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家庭地位的,很大的一部分达官贵族的子弟,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而丝毫不懂得学习,虽然我们不可否认这其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是十分优秀的,但是绝大部分人在正式加入到官僚队伍中之后,大都是不干什么正事,就知道站着岗位胡闹,因此在这种散漫的风气助长之下,当朝的政治水平并不是很高,甚至整个官员队伍的建设,都犹如一滩散沙。长此以往下去,整个国家的行政似乎都将毁在这些不作为的官员手上,统治者开始深刻意识到选拔有才能官员的重要性,依靠门第进行选拔还是弊端百出的,是不能长时间站住脚跟的,必须要及时对于招聘官员的方向进行调整。二、金榜题名乃为人生大喜之事,过于追逐科举功名的背后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也大概对于科举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在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文人对于科举制度的狂热的追求,我们在看到优势打得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弊端逐渐暴露了出来。因为我们都知道,社会毕竟不是只靠这些行政官员开展出来的,他们只是社会的代理协调人。当民众过于追求功名利禄时,似乎就开始忘记基础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我们都将始终倡导着职业平等观,大家或许都想借着科举制的先机,重新进行社会地位的洗牌,都跃跃欲试想要参加科举制,看看能不能金榜题名,要是能够高中,那么也算是达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喜事。在这种观念下,难卖你导致社会中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好像就是大家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近乎狂热的阶段。就比如说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很多人为了高中,甚至一直苦读准备到了自己年老的时候,甚至终其一生都没有落到一个高中的圆满的结局,关于这点,要是我们追其根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当一个人到了六十多的老年时,还在读书,并且始终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那么对于他个人来说,会不会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上的浪费。而穿过现实,我们会积极发现,像这样已经年龄不小的考生还真有不少的时候,或许就真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了。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然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到的一个弊端就在于,毕竟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都是限制规定好的规定书目,文人们死抓着那两本书不放,根本不会再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其他书本的阅读上,更不会有心思去随着心情的变化而随机进行一些文学艺术上的创作,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是在一定的水平之类,间接阻碍了当时朝代文学艺术水准的向上发展。文学创作者的数量开始急速减少,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渐渐走上缺乏的道路,那一时期文学艺术上作品的相对缺乏,似乎就是科举制过分受到重视的侧面体现吧。

然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接着上面的点,继续去延展出新的点,抛开政治上官员队伍的不断建设完善,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放在经济上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所埋藏打得一些隐患。工商业从业者的数量急速减少,很多待业人士在准备科举中,成为了社会的无用劳动力,然后再长时间后,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按照严重的说法来看,过分多的待业人士,势必也会导致社会团结的程度受到相应的影响,给国家的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阻力。然后人们都忙碌于去积极的考试准备,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文学艺术上面的停滞,在这里我们还要进行相应的补充,科学技术方面也同文学艺术一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科学技术缺乏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士去不断的探究,以求得最大限度打得国家科技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另外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规定考试书籍的影响,所以当时社会的学术思想,还是相对的腐化的,还没有开放到可以接受各种新式思想的不断冲击,因此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生活也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完美,长期的思想僵化,势必也会对之后国家科技的培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新思潮也不太容易传播,所要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的窘迫的。三、科举制度的矛盾丛生,隐藏着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某种程度上我们静下心来去看科举制,我们当然不能忽视科举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可以去找到很多科举制度内部所存在的矛盾。并且我们需要去正视的是,在科举制度下,不免让参加科举制的人们,心中树立起了考试为大的人生观念,始终抓着科举制度额考试结果说话,而不是放眼于更适合自己独特领域。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蔓延,社会心理的逐层深化,充满矛盾的边缘试探

关于这点显示出来的急功近利自然是不可忽视的,接着还要提到,科举考试主要于儒家经典为主,因此在过于广阔额国家范围之内,在重学风气的盛行之下,儒家经典中的一些僵化的思想,得以在社会中传承下去,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是,僵化的思想势必会在之后,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后期所埋下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关于这一点还是要进行及时的注意以及纠正。

参考历史典献:《资治通鉴》

《唐律》

《永乐大典》

《隋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