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海与帝国》:浅析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僧崛起到建国大明开国大帝

2019-11-17 03:46:57 暂无 阅读:855 评论:0

《海与帝国》:浅析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僧崛起到建国大明开国大帝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古往今来,于匍匐之间,成就无上成就之人,寥寥无几,而从一介卑微乞丐僧,成长到一代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帝,仅洪武帝朱元璋一人尔!

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直以来伴随着我们不断兴盛的古装影视剧,用生动的方式向我们普及着那段离我们很近的历史。

而关于大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那近乎接近传奇般的事迹,更宁我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综合古今中外各路史学家们所著,这本《海与帝国》所阐述的,以独特的视角把整个明清帝国置于东欧亚体系中,联动海洋体系一起研究,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清帝国样貌,很有意思,我仅以自己的理解,讲述一二。01 地利 从地域位置,看朱元璋崛起之开端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江北一带沦为流民着不胜其数,其中一户贫农家的第四个儿子,在饥寒交迫之下,入寺成为一名托钵的讨饭僧,他就是日后推翻爆元统治,建立大明朝的开国洪武帝—朱元璋。

在那个白莲教密布的淮河流域,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朱元璋很自然加入其中,成为红巾军的一员,许是从小经历无数颠沛流离的境况,他似乎更适合在战乱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很快,他开始崭露头角。

丛林法则告诉我们,优胜劣汰才是大自然的生存之道,当然,在横征暴敛的元末,战火纷飞之下,群雄割据,各方也很自然地开启了一幕幕地淘汰赛。

当时内陆地区分为三块,一块是占据沿海的张士诚,一块是占据江西南昌的陈友谅,最后才是朱元璋起始之地江淮一带。

《海与帝国》:浅析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僧崛起到建国大明开国大帝

张士诚做着"富甲天下"的美梦,扼守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做着南北往来物质运输的垄断"生意",连大元皇帝都要因为此,而三番五次"委曲求全",看其脸色,安居一隅的"吴王"才是他的目的,统一天下的野心他是万万没有的。

而陈友谅就不同了,号称拥有六十万水军巨舰的他,才是朱元璋走向统一帝国之路的最大威胁,于是乎朱元璋在身边一众谋士的帮助下,率领二十万大军,引其到鄱阳湖,封锁湖口,令其掉入预设好的陷阱之内,以火船为计,乘风火烧联船,瓮中捉鳖,一举拿下逃无可逃的陈友谅大军。

此后,朱元璋在1367年,顺势消灭了张士诚,一举跃升为内陆最高首领,后占据南京,最终奠定了他的崛起之路的开端。02 人和 从义塾四先生,看朱元璋建国大明

从元朝的建立初始,自隋朝一直延续下来的平民晋升之路科举制度被废除。近百年以儒家为中心考试获得官职,而得以参与国家"政治"的官僚体系面临"停止"。

使得位于原南宋统治地区的文人,为官之路彻底被封,而此时,浙东宗室大族们出资为教育同族及乡里子弟而开设的义塾,渐渐形成了新一代儒家学派孕育的"温床"。

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轻率军队攻破浙东,以良好地"军容、军纪",如:严禁士兵抢劫,禁止浪费谷物用以酿酒,救济当地居民等等,用以笼络新儒家学派的"优秀人才"。

《海与帝国》:浅析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僧崛起到建国大明开国大帝

浙东四先生之一 宋濂

不得不说,或许此时的朱元璋在冥冥之中已感觉到,为实现他心中的天下一统,不能仅凭军事力量,还需要依靠儒家学派的优秀人才,以及他们所孕育的社会思想,来共"定"将来统治百姓的方法(制度)。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拥立具有白莲教教宗权威的韩林儿为宋帝,年号"龙凤",然实为自立的政权,开始着手为建立大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受其"感召",而从浙东义塾"挖"来的浙东四先生,以他们为首拉起了一大批具有儒学基础的文人,也为朱元璋接下来建国的施政方针,埋下重要的基础力量。

朱元璋吸收了儒家学派中的礼和法,并在儒士们的"帮助"下,完善了这套施政的方针,即用"礼"来统治未来的大明朝。

所谓"礼",笼统来说,就是"阶级",展开来讲,就是服从于尊卑、长幼之序的森严阶层之"礼"。

从共祖开始算起,近为"尊",远为"卑";以同辈为尺,先为"长",后为"幼",所有人,用此法,来按照辈分和年龄大小,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关系,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礼"。

由此推及全国,是为儒家以"礼",试图模仿宗法制,来组织"建国"后的社会和国家。

《海与帝国》:浅析朱元璋如何从乞丐僧崛起到建国大明开国大帝

最终,浙东四先生之"首"的宋濂,为朱元璋写下征讨元朝的檄文: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征元檄文》选段

由此可看出朱元璋先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即国之统治者只有遵守"礼"的秩序,才会被"百姓们"承认其正统性,此时的元朝,已经丧失了"礼"的秩序,所以他们才会被驱逐。

不得不说,若以朱元璋的文化修养,是难以"名正言顺"地建国大明朝的,只有辅以儒家学派的思想"礼"及儒家学派的优秀人才,如浙东四先生等,才能如此顺利。

此后,朱元璋北伐之路也异常顺利,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祭天建朝大明。尾声:

或许,一代大明开国大帝朱元璋的崛起建国之路有很多"解释"。

而我仅以此书,摘取一、二(书评)观点,试从地利,即朱元璋初始地域位置的绝佳"微妙"之处,以及人和,即朱元璋攻破浙东之后的收拢人心(人才)为由,浅析朱元璋从江北乞丐僧到开国大帝的崛起之路的关键。

PS:欢迎同样对朱元璋崛起建国之路感兴趣的大家,与我讨论一二。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