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2019-12-06 00:39:04 暂无 阅读:1489 评论:0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仕途极为坎坷,宦海几经沉浮。但他却在人生的低谷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究其原因,便是苏轼始终保持的旷达的人生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苏轼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低谷,且善于调整自己的态度,化解内心的痛苦。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性格特征,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便是苏轼旷达至极的一首诗。公元1094年,也就是宋哲宗绍圣元年,元祐旧臣遭受打压。还在河北定州知州任上的苏轼,先后被贬到广东英州、广西宁远军、广东惠州。可谓是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苏轼赴惠州途中,乘船入赣江,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时所作。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首联“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即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黑白头发兼杂的苏轼,如一叶小舟在险恶的十八滩上飘零。无论是“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还是“二毛人”和“一叶身”,都是运用巧妙的数字,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贬谪之苦不用说,十八滩又是千里赣江著名的十八险滩,当时苏轼艰难危险的处境可想而知。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意思是说,因为思念故乡的山水,我忧思成梦,又因为地名叫惶恐滩,我深感惶恐。惶恐滩是十八滩的最后一个锁口,江水湍急,暗礁林立,历来让人望而生畏。从艺术手法来看,苏轼运用了谐音双关,使其产生了无穷的余味。后来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很有可能就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毕竟两人心情颇为相似。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颈联“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苏轼对自己此次行船的情境进行了描写。即船帆在风的作用下,如肚腹鼓起,雨水暴涨,再也见不到像鱼鳞一样的石头。其实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是狂风暴雨的情景,只不过在苏轼的笔触下,它读起来更像是顺风顺水行舟一样。不禁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样的旷达豪放。

苏轼被一贬再贬,却写出旷达至极的一首诗,看完令人敬佩

尾联“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即我真应该为官府充当水手的,我这一生知道的又岂止是几个渡口而已。这两句诗其实是苏轼对自己一生仕途极为坎坷,宦海几经沉浮经历的幽默表达。言下之意,便是说这官船要走的路,苏轼早已经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路呢?字里行间,凸显了苏轼面临逆境时的旷达人生态度。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虽然前四句着重表现了被政治迫害,遭遇一贬再贬的凄凉处境,但是后四句却从凄凉转为旷达,格调也从沉重转为轻快。总的来说,苏轼能够在前途渺茫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以旷达的心态,写下这首诗,无疑是令人敬佩的。这种精神也为后世之人,起到了鼓舞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