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楚兴陈胜王”的政治谣谚如何推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2018-08-12 17:10:23 网络整理 阅读:158 评论:0

谣谚,是古代社会口耳相传的一种通俗的、便于记忆的歌谣、俗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其中,政治谣谚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它还具有十分严肃的政治内容,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

“大楚兴陈胜王”的政治谣谚如何推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谣”,即不配乐的口头歌唱;“谚”,即广为流传的熟语、俗语。“谣”表达的内容复杂,因而略长;“谚”表达的内容简明,因而略短。

政治谣谚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字的使用一直是主流精英阶层的特权。相反的,人口数量占压倒性优势的民和下层城市居民一直处于“有语言、无文字”的状态,因此,在广阔的“民间”,与这一状态相适应的口头传播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谣谚就是这种口头传播的主要表现。

所谓“民间”,是与“官方”相对而言。政治谣谚,正是那些无法通过官方途径来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的社会成员所寻找到的一种表达方式。得以广泛流传的谣谚,大多数都蕴涵着民间的共同意见、共同认知和共同愿望,是这部分社会成员普遍性、公开性的社会评价,因此,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谣谚,是古代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有着最尖锐的政治锋芒。早在夏朝末年,我国社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便体现在夏朝的歌谣中。残酷暴虐的夏桀曾狂妄地声称:“吾有天下,犹天之有日也。日有亡夫?日亡吾亦亡也。”他把自己的统治地位比作永恒的太阳。但是,奴隶们却针锋相对地诅咒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说太阳什么时候才灭亡呀,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可见,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了何等程度,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则谣谚流传甚广,后来甚至成了商伐桀的檄文。

“大楚兴陈胜王”的政治谣谚如何推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唐朝之后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叫“五代十国”。在十国中,有一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叫南唐,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李后主统治南唐时,喜欢吟诗填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出自他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