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天津对口援建昌都市“一区三县”:住“天津新村” 享幸福绵长

2020-08-08 18:09:58 未知 阅读:1636 评论:0

去丁青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协雄乡穹娜村那天,下起了太阳雨。雨点洒在村前连片的油菜花上,洒在村后绿油油的山坡上,点缀在黄的花与绿的坡之间的是红顶白墙的二层别墅,美得像幅画。

天津对口援建昌都市“一区三县”:住“天津新村” 享幸福绵长

丁青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协雄乡穹娜村 摄影:王倩

穿行在村庄,完全没有因为雨而慌张,反而因着眼前漂亮的房子与美丽的景致,因着雨中的阳光,生出额外的欢愉。

迎接大家的是穹娜村驻村队长李雕,这位在天津农学院度过大学与研究生阶段的年轻人,通过公务员招考远离云南家乡来到了高原。大家不期而遇,很是欣喜。

天津对口援建昌都市“一区三县”:住“天津新村” 享幸福绵长

贡桑社区 摄影:王倩

“村里目前共搬迁来404户1824人,天津..资金投入3982万元,有完善的水、电、路,甚至还有光纤入户,配套建设有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李雕说。

雨下大了,大家跑进索郎拉姆家躲雨,两层小楼,带着一个小院,让城市里来的客人们羡慕不已。

52岁的女主人索郎拉姆告诉我们,她是单身妈妈,搬进新家前一直租房住,靠着挖虫草与打零工拉扯两个儿子。她说:“现在好了,一个儿子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另一个儿子也上大二了。太感谢政府了,让我们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房子。”

家门口上班

异地搬迁的村民们如何就业增收?李雕介绍,穹娜村配套建有砂石砖瓦厂、生态旅游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奶牛养殖基地和粮食种植项目,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

天津对口援建昌都市“一区三县”:住“天津新村” 享幸福绵长

村卫生院 摄影:王倩

“你看到远方那一排排大棚了吗,那是天津企业家创立的津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安置点共有17个人在那儿上班,比如从协麦村搬迁到这儿的罗布巴旦,32岁了,有两个孩子,他在津鹏公司上班,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李雕介绍。

记者在距离村子一公里左右的津鹏公司见到了总经理贾士博。这位不远千里从天津带来资金、技术,带来手下七八位员工的汉子,2017年5月入藏,经过3年发展,已拥有60个蔬菜大棚,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的“津鹏模式”,公司目前收支已持平。

“我们吸纳贫困户到公司上班,教他们种植。以前,他们只见过辣椒、白菜、土豆,现在,园子里种上了23种蔬菜,还有两种水果,经过我们的..,他们掌握了大棚种植蔬菜的全程环节,有3位学得好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输出技术,帮助其他合作社增产创效了。”贾士博说。

天津对口援建昌都市“一区三县”:住“天津新村” 享幸福绵长

就业创业 摄影:王倩

贾士博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新建集冷鲜仓储、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项目,预计可以带动周边300户农牧民就业创业。

在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罗布巴旦,他皮肤黝黑,露出憨厚的笑容,用汉语与记者交谈:“以前,家庭年收入在1万到2万元,到津鹏公司工作后,由于我技术好,又会汉语,别人一个月挣3600元,我挣4200元,虫草采摘季,公司为了鼓励大家留在公司,会给予每月5600元的工资,所以,我现在每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了,一家4口人生活完全没问题了。”

安居,而后乐业,生活能不幸福吗?

家门口看病

从高山村落搬迁3年半后学会了开车、盖房,利用搬迁补助款购置了卡车跑运输,现在家里有了面包车,正打算再入手一辆水泥罐车。讲述这样红火生活的,是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达修天津新村41岁的洛松新巴。他在向记者讲述的半个小时里,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每讲到一个话题,最后他都用“现在好得很”来结束。记者事后在采访本上细细数了数,仅仅被记者记在本上的,就有6个“好得很”,要是听录音,那就数不过来了。

“以前住在山上,交通不便,主要是家里的妻子与母亲身体都不好,又要养两个孩子,所以生活很困难。2016年年底搬到天津新村来后,生活变了样。以前不会说汉语,现在学会了,夜校..学的。驾驶技术也是搬进天津新村后在镇上专门..学的。在工地打工时我还学到了盖房技术,你们看,进门的这个大厅就是我自己利用院子的空间加盖的。”洛松新巴的汉语说得挺顺溜,短时间内开启全新人生,学会如此多谋生技能,不用说,洛松新巴是个聪明能干的康巴汉子。

记者记录下来的6个“好得很”,有两个出现在他描述自己的母亲与妻子现在看病很方便、身体好转了许多时。

“以前在山沟里,看个病要骑摩托车经过很长的山路才能搭上汽车。现在,村里就有卫生室,复杂的病,卫生室大夫通过网络咨询昌都市藏医院的大夫们,实在不行,就到城里看病,自己开车半小时就到了,现在好得很!”洛松新巴说。

在达修天津新村宽敞明亮的卫生院,记者看到,村医丁增格勒正在帮村民量血压。

陪同记者采访的卡若镇党委书记罗桑群觉告诉记者,村民检测心电图、血糖、尿常规、血脂等都可以在卫生院解决,卫生院具备家庭医生、慢病随访等功能。

在江达县扶贫开发区易地搬迁点天津村,迎接记者一行的女主人挺着大肚子。这位原先居住在100公里外汪布顶乡查格村的藏族女子名叫德青,今年35岁。

“结婚17年没能生育,看到孩子很喜欢,但居住在没有水电的乡下,上趟县城要走5个小时的土路,也不知道找谁看病。2017年搬迁到新村后,有电视了,信息发达了,去了医院两趟,做了个手术,就有了孩子,现在我已经怀孕7个月了。”德青握着身边丈夫的手,甜蜜地笑着。

“特别高兴,特别开心,现在每个月都去附近的医院检查。”准妈妈告诉记者。

现在德青担任小区里的村务监督委员,每月拿工资,还会有一些分红收入,丈夫开车挣钱。“父母还居住在原来的乡下,他们来我的新家看了,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德青说。

家门口上学

在达修天津新村,最漂亮的建筑是一座两层小楼,它被院墙围绕,院子里盛开着繁茂的..雏菊。

“这是用天津‘十三五’规划内..资金新修的幼儿园,2019年8月竣工,村里21位学龄前儿童实现了就近入学,同时还覆盖了附近的加卡村、多然村,可容纳90名孩子。”卡若区党委副书记、..干部刘汉禹介绍。

在贡觉县贡桑社区天津援建易地搬迁安置点,女主人松宗的家安在5楼,76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被精心装饰,满满的藏风特色,鲜花摆满了窗台,幸福的味道扑面而来。

“我们过去是无房户,老家在莫洛镇洞托村。有了儿子后,我们一直租住在县城附近的小平房里,房间里只能放下一张床,我们一租就是9年。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房子,我老公自己动手装修,屋里的装饰都是他弄的。”松宗今年44岁,见到记者,她坚持双手送上洁白的哈达。

在客厅的木柜子上,记者发现排列了一排长长的奖状,奖状被仔细地镶嵌进了镜框──那都是松宗11岁的儿子索郞尼玛的。

“儿子学习很好,现在正在上四年级,搬到新家后,条件好了,上学更方便了,他学习更刻苦了。”松宗说。

松宗告诉记者,她现在是县城酒店的清洁工。“国家政策真的非常好,每个易地搬迁的家庭,至少会有一人被安排去工作。现在,丈夫平时主要负责接送孩子,或者在虫草季节上山去挖一些贴补家用。”她说。

记者手记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如何解决?国家给出的策略是易地搬迁。在昌都市天津对口援建的“一区三县”卡若区、丁青县、贡觉县、江达县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多个易地搬迁点的藏族农牧民,他们亲切地把自己居住的村庄或小区称为“天津新村”。

记者在“天津新村”遇到的每一位居民都是笑着的,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现在好得很”“感谢国家感谢好政策”“感谢天津”。他们给上门来的记者送上哈达,沏上热乎乎的奶茶,捧上亲手制作的牛肉干。他们用对陌生人的热诚相待,来表达满足,表达感恩。

天津..前方指挥部领队、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杨灏向记者介绍,“十三五”期间,天津援建昌都共实施项目61个,主要集中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上,总计建设的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点有6个,让1829户9183人脱贫。

“尤其是在2019年与2020年两年间,我们共安排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开展智力支援、深化交流交往交融4大类20个项目,..资金共计1.36亿元,其中95%以上的项目和资金都投向了基层和民生,比国家发改委的指标要求提高了15个百分点。”杨灏说。(作者单位:天津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