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补上近代文献保护的短板

2018-10-14 08:53:04 网络整理 阅读:105 评论:0

补上近代文献保护的短板

上图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张伟(右)向与会嘉宾介绍自己参与制作的《近代文献史料丛刊》。陈莹莹摄

右图 《阳明先生珍稀文献二种》 (资料图片)

☞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是一座巨大的桥,我们通过这座桥梁去了解古典中国,又把古典中国的美妙风景跟我们今天的生活连通起来

一幅由近现代文献织成的画卷在绍兴徐徐展开。

9 月 17 日,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推进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2006 年开始,绍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对散佚世界各地的史料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印刷出版《中国近代文献史料丛刊》系列丛书。

这项文化工程涉及文学、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军事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搜集各类近代文献史料 12 万余册。

" 别以为 50 年前、100 年前的文献好像离我们很近,应该保存量最多,实际上,很多近代文献已经绝迹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古籍。" 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周和平介绍,当前所存的中国近代文献史料由于受纸质、印刷等条件的限制,受损日益严重,急待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为填补这个文化保护 " 缺口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应运而生。近代文献保护工程文学卷的诗歌和散文卷首编已正式出版,教育和艺术卷也将在今年出版。

是短板,更是宝库

" 从 1840 年到 1949 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模式发生了 3000 年未有之变局,这段时间的出版物放在‘两不靠’的境地不合适。"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张伟开门见山。

张伟说,中国现有两项文献保护工程计划:一个古籍文献保护、一个民国文献保护。前者止于清末,一般仅指线装书而不包含平装书;后者从 1912 年到 1949 年。所以我们既有古籍的统计数字,也有民国总书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