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补上近代文献保护的短板(3)

2018-10-14 08:53:04 网络整理 阅读:105 评论:0

" 史料乃学术之本,没有相对完善的资料积累,很难展开研究。存一代文献,乃学者、出版社、图书馆的共同责任。"《中国近代文献史料丛刊》文学卷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说,中国近现代文献 " 不新不旧 ",不同于当代文献,也有别于古籍,搜集整理 " 基本上是出版社、学者自己在做 ",缺少统一规划指导。但这部分文献的纸张已经很脆弱了,很多书一拿起来就碎了,也没有办法租借。因此,采取必要保护手段、让更多作品长期保存并传承下去已刻不容缓。

"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选择了 1840 年到 1949 年,保存哪些需要选择。可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趣味,今人的选择不一定准确。不妨把眼光放宽、放远一点,把门槛放低,让更多图书入围,尽可能纳入保护范围。" 陈平原说,根据他初步估算,大概可以出上万种图书。如果这上万种图书能够存留下来流传后世,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延续文脉,熔铸文化自信

" 这项工程首先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必将有效推动对近代中国的系统研究,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料;其次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近代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特殊价值,不深刻认识和把握了解中国近代文化,难以认识当代的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说,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体现了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自信。

周和平认为,绍兴一直是中华文脉兴盛之处。..发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518 项,绍兴占了 10 个,在全国地市里拔尖。

近代文献保护工程采取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项目的承接方——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寿林芬感慨地说,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整合了国内上百家出版社资源,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更得益于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