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对话丨邱瑞敏、吴慧明:艺术从来不是“十全十美”,创作者完成一半,剩下的交给观众(2)

2018-11-09 23:09:45 网络整理 阅读:199 评论:0

虽然艺术载体不同,艺术样式表现不一,两人的油画、雕塑作品却珠联璧合地展现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去年,夫妇两人无偿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百件创作的绘画、雕塑原作,这一成体系的重量级捐赠,极大地充实了中华艺术宫的馆藏。

值展览开幕之际,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邱瑞敏、吴慧明夫妇,探寻两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走过的艺术道路。

上观新闻:“同道”展中的作品跨越时间很长,从两位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创作风格从写实到写意、变形的变化。应该如何看待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改变?

邱瑞敏: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艺术道路和这个时代是一脉相承的。展览作品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到现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作品,可以看出我们艺术发展的轨迹。在美专的时候,老师中有从俄罗斯学派学习回来的;也有法国留学的,比如吴大羽、周碧初,所以这两方面的教育都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接受的是比较写实的教育,因为要反映现实题材,主题性创作比较多。当时有国外画家来看展,说这位中国画家怎么这么厉害,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群展,风格太统一了。到了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出国门,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看到了世界经典的作品,创作上也根据自己艺术的个性,走向个人风格化的发展。我开始比较写意,艺术的趣味感、画面的流动、色彩的跳跃、笔触的随意,这种感觉吸引了我。我们一生艺术的发展,深深刻入了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代人代表了这个时代的艺术缩影。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和我们这一代的追求可能都不太一样了。

吴慧明:在创作中,我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很多东西我都没有记录,非常“马大哈”。这次展览中还有几张我早期的素描,是邱老师找出来的,我还吓了一跳。这个展览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回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