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对话丨邱瑞敏、吴慧明:艺术从来不是“十全十美”,创作者完成一半,剩下的交给观众(3)

2018-11-09 23:09:45 网络整理 阅读:199 评论:0

我刚开始接受的教育也是传统的,从俄罗斯传过来的规范的写实教育。毕业进入单位后,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雕塑技法,对于艺术上的吸收、补充很有帮助。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雕塑创作过程中,我们去山西等地采风,了解传统雕塑的技法。同时,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随中国雕塑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对我也有很大的冲击。可以说,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雕塑对我都有影响。

从美国回来后,我的雕塑就开始有变形了。美国是一个开放的、扩张的社会,我们看到的城市雕塑都很开放、夸张。这种对自我内心的释放打破了我以前的框架,我也想把内心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表现出来。但创作时,我脱不开以前学习的东西,与西方雕塑的冷硬不同,我很强调线条的柔美、柔和,女人是水,我的作品中出现的都是很柔美的东方女性的身体曲线。

上观新闻:此次展览中,哪几件作品对你们来说十分特殊?能否介绍一下?

邱瑞敏:有一幅1980年的油画《共商国是》,现在由..收藏。当年,毛主席故居要对外开放,..邀请我和靳尚谊合作画一幅油画。我们就根据秘书的描述,把建国初期五大领导人在毛主席住的地方的草坪上聊天的情景画了下来。先是构图,然后向警卫员了解领导人的动作习惯。比如,..喜欢抽烟,周总理喜欢穿风凉鞋,他们的衣服、习惯都是警卫员讲述的。构图画好后,,我又辗转联系当时上海文化局组织的学习班上的小组长吕复,希望能联系几位特型演员。最后他们都来为我们做模特。为了更贴合领导人的形象,我们还..纪录片制片厂看领导人的纪录片,也去秘书处找很多资料。这幅画前前后后创作了四个多月时间。

吴慧明:1995年左右,我创作了一个雕塑《狂想曲》,就放在新华路路旁。新华路当时又叫“国宾道”,外宾来都走这条路。我是通过两个舞蹈者的形体,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和谐,但同时,舞蹈又是奔放的、发展的。刚做出小稿的时候,大家评价不一,因为这种变形的形体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后来当然越来越开放了。不过,直到去年的捐赠展上,还有人说我的雕塑不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