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对话丨邱瑞敏、吴慧明:艺术从来不是“十全十美”,创作者完成一半,剩下的交给观众(4)

2018-11-09 23:09:45 网络整理 阅读:199 评论:0

上观新闻:展览名为“同道”,两位如何看待艺术道路上的同与异?

邱瑞敏:20多年前,《解放日报》给我们做过一个报道,因为我们同年同月生,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又进入同一个单位从事创作,题目叫“一同到底”,实际上我们是“三同”。现在,“同道”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从学校到单位,我们基本走在同一条路上,虽然专业类别不一样,但会不停地交流、沟通。在创作上,我们也互为模特,我给她写生,她给我做过头像。这次展出了一幅1983年的油画《雕塑者》,里面的人物就是年轻的吴老师。画面中的雕塑背景,是她以女儿珂珂为模特创作的。

吴慧明:我们在艺术上的感知、感悟是共同的,每次出稿子,对方都是第一个观众,会第一时间提出看法。我们的艺术道路比较相似,科班传统教育出身,再到外面去看,开阔了眼界,因此双方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一路同行。当然,雕塑和油画的侧重点不一样,油画强调色彩、构图,雕塑强调重心、体量感、造型,这上面会有一些观念上的摩擦,但大的艺术方向,我们双方都是互相认可的。

上观新闻:回顾这数十年来的艺术道路,是否留有遗憾?

邱瑞敏:艺术家的一生都是为艺术献身的,最大的遗憾是对子女的关心很不够。70年代,吴老师忙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雕像的创作,一直奔波于上海、南京之间,我去..一去半年,对孩子照顾很少。有一次,我去体验生活,火车票是下午1点多。她从南京回上海,下午4、5点到,中间有个时间差,只能把孩子关在房间里,那时候小孩只有5岁左右。还有一次我为一大纪念馆搞创作,时间很紧,我一直在油雕院画到了7点多,去幼儿园接女儿时,发现就她一个人坐在幼儿园台阶上等。搞艺术的人都会有这种状况。有时候碰到问题,想想周碧初先生、吴大羽先生,想想老师的精神品格、人格魅力,这激励着我们去克服这些困难与问题。

上观新闻:您对这次两人共同的作品展有什么期待?

邱瑞敏:我们在美国时,学校里星期六总是有学生毕业作品展,会经常去看。看的时候,总是习惯赞美两句。但是他们有时候会说,fifty-fifty,一半一半。或许这些作品中,一半是我满意的,一半是不成熟的、没画好的。这令我印象深刻。对艺术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以前有个哲人说过,艺术家完成他的作品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由观众来完成。只有观众共鸣了,才能产生艺术的感染力。展览也一样,我们搞作品,不是说作品很完美了,只是说自己努力过了,把自己所感受的东西表达了出来。至于结果,就看大家的看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