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30年翻译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

2019-07-20 03:43:25 暂无 阅读:816 评论: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圆脸、衣着朴实,说话时很爱笑……这是不少人见到林少华的第一印象:带着一丝先生的儒雅之外,更像邻人家驯良的小老头。

林少华是大学传授、国内知名的翻译家,曾翻译过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影响很大。他也是村上春树作品的首要译者,在30年的时间里先后翻译了村上春树43部作品,包罗风行至今的《挪威的丛林》。由“小资”的风生水起到“小确幸”的广为人知,“林译本”影响了不少年青年头人。有人恶作剧,说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汉子”。

30年前翻译《挪威的丛林》

在村上的一系列作品中,林少华最先翻译的是《挪威的丛林》。

译书时正值1989年的寒假,彼时,林少华在暨南大学当先生。广州的冬天对照冷,他就蜷缩在学校教工宿舍五层的一间斗室子里,身上裹着一件半旧鸡心领毛衣,一点点爬格子。

30年翻译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

翻译家林少华。受访者供图

“时而望一眼窗外绿子般说说笑笑的女孩,时而搓一搓冻僵的手指,就翻译情况来说,同村上创作《挪威的丛林》时住的那座低档旅馆有些相似。”只不外,林少华不像村上那样爱听爵士乐,给他“伴奏”的是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和《平沙落雁》。

富有韵味的旋律稀奇契合他的心境。林少华沉浸到书中世界,仿佛主人公们用一条看不见的细线拖着他的自来水笔尖在稿纸上一路迅速,转眼间便填满稿纸上一个个绿色的方格。

书出书后,很快成为畅销书,个中很多句子都被读者奉为经典。昔时,手捧一本《挪威的丛林》,绝对是“文青”或“小资”的标记。

“30年间有无数读者来信朝我这个译者手里飞来,每三封就有两封谈《挪威的丛林》。或为故事的情节所吸引,或为主人公的个性所打动。”林少华感慨。

43部译作:村上春树的文字相符我的脾性

从翻译《挪威的丛林》起头,林少华数了数,算上比来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本身已经翻译了43部村上春树的作品,包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访谈录等。

他也见证了村上春树在中国国内逐渐风行的全过程。2001年,上海译文出书社一次性买断村上春树17部作品的版权,译者都是林少华。书出书后颇受迎接,文风清爽美丽的“林译”版本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由此确立。

“翻译乃是监听和窃取他人魂魄信息的功课。”林少华很熟悉村上春树的表达习惯和论述语调,翻译起来很顺手。有人恶作剧,说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汉子”。

对人人的奚弄,林少华根基一笑了之,“就翻译者的感化而言,那的确是幕后的。从署名体式看,也是排在作者后边,并且字号稍小。作为译者的我,对此并无定见”。

30年翻译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上海译文出书社出书

他形容本身和村上春树“臭味相投”,“村上春树的文字相符我的脾性。文学翻译不光仅是语汇、语法、语体的对接,也是审美体验和心灵处境的对接。如许才能传达作品的精髓”。

村上春树,“文如其人”的大龄男孩

不外,30年间林少华也只见过村上春树两次,一次在2003年,一次在2008年。相较而言,第一次晤面收获更大:他们聊了很多有关翻译和创作的话题,还如愿以偿合了影。

那次晤面是在冬天,村上春树的事务所位于东京港区南青山的清幽地段,在一座名叫DENMARK HOUSE的普通俗通枣红色六层写字楼的顶层。

“其时村上穿戴灰白色牛仔裤、三色花格衬衫,里面一件黑T恤,挽着袖口,露出的胳膊肌肉隆起。”看着面前这小我的形象,林少华很难联想到“作家”两个字,倒像个大龄“男孩”,脸上也带着几分男孩初见生疏人的拘谨。

“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文如其人。无论如有所思的脸色照样说话节奏和用词,村上都有些像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挪威的丛林》中的渡边君、《寻羊冒险记》中的‘我’。”那时候,有关村上春树可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商议已经很强烈,林少华也问到了这个问题。

村上春树的回覆很爽性“或者性若何不太好说,就乐趣而言我是没有的”。他很卖力地敷陈林少华,“对于我最主要的是读者,获奖不获奖实在太次要”。

“我也问村上打不筹算去一次中国见见他的读者们。他说想,问题是去了就要列入很多运动,本身又不擅长在好多人眼前表态,想到这些心里就有压力,一向逃避。比拟之下,照样一小我零丁运动更快活。”在林少华眼中,村上春树是个内外如一的人,天职又天然。

佛系生活,“完美主义”翻译

某种水平上,林少华和村上春树的生活立场颇有一致之处。

30年翻译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

林少华。受访者供图

他泰半辈子没脱离书,翻译、写作、教授……多年来,除了上课外,还得应邀去各地做讲座,经常忙得四脚朝天。每年,就盼着寒暑假回到东北家乡落拓地待着。

在长春郊区,他有一所恬静的老院子,房子四周有很多树。林少华天天九点半起床,读报,然后午餐。正午歇息一会儿,下昼三点后写专栏、做翻译,工作效率直线上升。

“翻译属于精益求精的虫篆之技,容不得粗心大意:‘虫’太小了,必需笔笔精雕细刻。”他翻译速度很快,但毫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相对说来,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看不惯因陋就简的做法”。

林少华也正视对作家整体气势的还原,“个体词语的误译无伤大雅,若整体气势即体裁的误译,则绝对无可救药。文学翻译的价格,说极端些,较之对纰谬,更取决于像不像。所以最后的问题是:译得像村上吗?像夏目漱石吗?”

前几天,他方才修整了老房子,正分秒必争翻译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这笔“债”欠了两三年。与此同时,还要应约写几篇“豆腐块”文章,的确是“写”——不会电脑,依然手写。

“我的职业是大学教员,教课之余搞翻译,创作就更业余了。”话虽如斯,但林少华仍然给本身定下了方针,“总照样进展冲破自我,能写出一本像样的小说吧!”(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