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用行动诠释美德 用正能量温暖社会 第三季度“九龙好人”榜发布

2019-12-09 03:58:26 暂无 阅读:1835 评论:0

邱邦祥 走马镇石桥村村民

张程鑫:无偿献血3400毫升,总量接近成年人全身血量

用行动诠释美德 用正能量温暖社会 第三季度“九龙好人”榜发布

张程鑫

张程鑫今年25岁,是重庆育才中学物理教师。2013年,张程鑫从重庆育才中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在学校红十字会组织的宣传中,他了解到献血的重大意义,自愿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与普通献血志愿者不同的是,张程鑫主要捐献成分血,而不是全血。他告诉记者:“成分血是指血液中的某一成分,最常见的成分血是血小板,它在血液中含量不高,但临床用量很高,有助于凝血和止血。”

绝大多数病人在输血时,往往只需要输入一种或两种成分血。如果输入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给病人造成副作用,甚至增加病人的心脏负担。

但是抽取成分血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每次需要1个小时以上。与抽取全血相比,时间多出十多倍。

“既然要献血,那就献得更有意义吧。”张程鑫说,截至目前,他累计献血34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时隔一年,当大众还在犹豫是否要献全血,是否可以献成分血的时候,张程鑫已经进阶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有一次,我在医院肿瘤区看到一位白血病小女孩,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等待做骨髓移植。”张程鑫说,医生告诉他,目前我国等待做骨髓移植的患者达400多万,其中50%以上是儿童,而全国骨髓库的资料仅有三万份。

“我的神经被深深刺痛了,决心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让像小女孩一样的白血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重拾生活信心。”

2018年10月,张程鑫接到中华骨髓中初配成功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年12月高配成功后,他开始调整饮食,戒掉可乐等对献血无益的食品,加强锻炼,保持身体良好。

捐献时间定在今年4月26日,捐献前5天,学校特别给他批假。他住到了新桥医院附近的宾馆,每天到医院打一针动员剂,将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

当天清晨5点,他早早起床,又打了一针动员剂。8点开始,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分离提取。这期间,他双手插管,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配合医护人员的每项要求。

提取完成后,造血干细胞立马被送往千里之外,当晚就给白血病患者做了手术,并取得了成功。

听到这个好消息,张程鑫脸上浮起了深深的笑容。

这次骨髓捐献,让张程鑫成为了重庆市建库以来的第82例,全国第827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刘小平:25年坚守环卫岗位,没有请过一次假

用行动诠释美德 用正能量温暖社会 第三季度“九龙好人”榜发布

刘小平

刘小平今年57岁,是石坪桥街道后街社区清洁班副班长。1994年,他从老家长寿来到九龙坡石坪桥,成为一名普通的环卫工。25年来,他默默坚守岗位,没有请过一次假,甚至逢年过节也很少回家。

“社区就是我的家。看到社区干净了,我也就高兴了。”刘小平说。刘小平身高1.55米,看起来非常“娇小”,但是在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大作用。

后街社区共有69栋楼,其中59栋属于老旧单体楼,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遮风避雨,晾晒衣物,不少住户在窗户或阳台外安了雨棚。但是受季节气候、高空抛物等因素影响,雨棚上积满了枯枝落叶、果皮纸屑、包装袋等垃圾,一旦清理不及时,容易腐烂发臭,如果被风吹落,还有安全隐患。

2009年,刘小平和余国容等3位工友组成一支“空中”清洁队。不论风吹雨打,每天爬上雨棚和大树清扫垃圾。他们的清洁工具,只有一个竹梯、一根竹竿、一把竹扫帚、几个塑料袋。

“最重要的是胆大心细。”刘小平说,10年来,他每天爬上雨棚工作,从未发生任何事故。其中的秘诀在于,每次作业之前,他都会仔细观察,看雨棚有无损坏变形,在上面行走时,尽量踩在有钢架支撑的部位,避免踩到薄弱位置。作业期间,他还会牢记周围有抓手的地方,一旦重心不稳迅速抓住借力。此外,为确保安全,作业高度不超过三楼,地面工友也会时刻留意,及时提醒做好防护。

为了清理树上挂着的垃圾,刘小平和工友们还自制了一根4米多长、绑着铁钩的竹竿。据了解,社区“空中”清洁队不仅长期清扫雨棚树挂垃圾,而且负责清扫堡坎边坡、楼栋间隙等卫生死角,清运社区大件垃圾,只要是急难险重的活儿,都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

“无论爬高楼,还是扛重物,刘小平总是冲在前面,主动揽下最困难的活儿。这些年他没请过一天假,即使生病依然坚持工作。”余国容说。去年国卫复审期间,刘小平在高温下持续工作中了暑,仅休息了1个小时又回来工作。“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他真正把社区当家,把保洁当事业!”

余国容算了一笔账,2009年以来,刘小平平均每天清理垃圾300公斤,10年已累计1000多吨。

彭茂玉是建筑二村13栋的老住户,提起刘小平她就赞不绝口。“他从早到晚忙个不停,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经常帮助他人。去年11月我装修房子,七八十斤重的防盗门,他一口气帮我扛上5楼,连口水都不喝。全靠他们的辛勤付出,我们这个老社区才变得又干净又温暖。”

在刘小平的带动下,他们全家共有8人在石坪桥做清洁工。“现在社区氛围越来越好,居民也越来越支持环卫工作,希望通过全家人的努力,为扮靓社区尽绵薄之力。”刘小平说。

邱邦祥:数十载传播民间文化,被称为民间艺术家

用行动诠释美德 用正能量温暖社会 第三季度“九龙好人”榜发布

邱邦祥

邱邦祥今年78岁,是走马镇石桥村15社社员。几十年来,他不断挖掘几乎绝迹的石工号子、竹花号、油蚱蜢、花船、走马山歌等民间技艺,扛起了地域文化保护传承的大旗。

邱邦祥是土生土长的走马人,只有小学文化。40多年前,邱邦祥当起了石工。石工手中的大锤重达40多斤,没有号子助力,是无法举起的。但是以高亢浑厚著称的石工号子,非常耗嗓子,普通石工都不愿意喊。

为了鼓舞工友们的士气,邱邦祥主动揽下了这个苦差事。他虚心请教老师傅,天天练,天天唱。他的石工号子铿锵有力,声调高亢,韵律优美,常用比兴手法,极富生活情趣,常逗得远近群众哈哈大笑。为此,他的石工号子一度成为重庆最早上电视电台的。

除了石工号子,邱邦祥还很善长制作油蚱蜢。他的油蚱蜢,用一片粽叶编织,配以红头绳点缀。仅仅几十秒时间,一个玲珑雅致,拖着长长尾巴,长着尖尖触须,睁大红色眼睛的油蚱蜢,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蚱蜢古镇满天飞,非遗走马全皆知。”今年走马古镇赏灯美食节期间,邱邦祥制作的油蚱蜢,仅2元一只,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喜爱,一时间蚱蜢遍布街头,给古镇增添了不少情趣,唤起了人们的童年记忆。

在走马古镇,竹花号已有几百年历史,它以竹为原料,配以各种鲜艳美丽的花朵,一节竹一节竹延伸开来,非常壮观,再配以乐手的演奏,堪称走马观花一绝。

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这门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让它重现光彩,邱邦祥跋山涉水,上山伐竹,亲自准备制作材料。然后召集古镇同好会成员和石桥万年青文艺队队员,手把手传授技艺。

“走马的民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它们已经刻在了我心中。”邱邦祥说,“但是现在了解这些民间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不传承下去,经过千百年凝练的经典很可能失传。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它们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这些年,邱邦祥经常活跃在古镇故事茶馆,每年义务讲述走马民间故事100余场,在各种场合教大家讲故事、唱山歌,从来不收取一分报酬。

凡是有人不懂,向他请教,他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耐心讲解,甚至一遍一遍示范。

在走马古镇,可谓无人不知邱邦祥。大家都非常敬佩他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称他为真正的民间艺术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