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这么“抠门”的老人 竟累计捐款近30万元

2019-12-09 06:39:56 暂无 阅读:662 评论:0

这么“抠门”的老人 竟累计捐款近30万元

这么“抠门”的老人 竟累计捐款近30万元

多年捐款积攒的收据

这么“抠门”的老人 竟累计捐款近30万元

受到捐助的大学生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平凡普通,却乐善好施、热衷慈善;纵使力量有限,仍以绵薄之力帮助有困难的群体;他们持之以恒的善举,勾勒出了城市的温暖与大爱。家住浑南区年逾九旬的郑荣生,正是这样的人。自1988年离休后,郑荣生开启了他的慈善之路,省吃俭用累计捐款近30万元,帮助数十名大学生完成学业。日前,郑荣生在接受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不一样的行善人生。

“如果那时没人伸出援手,就没有今天的我”

郑荣生个子不高、身形瘦弱,操着一口浓重南方口音,仅以沈阳市教育基金会的统计,自2004年8月起累计捐款近20万元,帮助20余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除了资助困难学生外,在一些公益项目的捐款名单里,也能看到他的名字。在朴素的房间里,郑荣生讲起了他走上慈善之路的初衷。

1928年1月,郑荣生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一个贫苦农家,家里排行老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经常到田里帮兄长干农活成了郑荣生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能有今天都是受到他人帮助。”因为生活穷苦,当年到外地上学全靠乡里乡亲资助,从学费到路费再到伙食费,大家搭起了郑荣生的求学之路。“如果那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就没有今天的我。”

1949年,高中毕业的郑荣生因成绩优秀被调到青委会从事青年共青团工作,后被安排到河南省益阳华工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深造。1954年,大学毕业的郑荣生被分配到沈阳第一机床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现在生活好了,我要回报社会,回报当初乡里乡亲给予我的温暖,在有生之年做一个善良的人,用微不足道的心意,为社会献出爱心。”郑荣生说,人在遇到困难时受到别人帮助,会影响一生。于是从退休起,郑荣生便萌生了助贫的念头。

起初,他只是帮助老家读不起书的孩子完成学业,后来城市修建纪念馆、科学宫时,他都积极参加捐赠。2008年,郑荣生开始向沈阳市教育系统捐款,定向资助贫困学生。

“买衣服太浪费,把钱留给需要的孩子们”

在郑荣生的家中,记者发现,整个房间里除了生活必需的家电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已经褪色发旧的桌椅,被摆放在房间一隅,墙上挂着几幅郑荣生自己的书法作品;书桌上摆放的一盏自制台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盏台灯灯罩是用纸糊的,灯架是一段报废的拖布棍……“郑老过日子特别节俭,他从不买新衣服,儿女给他买每次都不高兴;每顿饭只吃一道菜,只要不坏即使时间长了也不让扔。”保姆说。

原来,郑荣生的子女都有不错的发展,为了方便父亲起居,儿女特地给他请了保姆照顾起居。“我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孩子读不起书、吃不上饭就很揪心,我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把钱节省下来留给他们不是更好!”郑荣生说。

“捐款一定会继续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郑荣生对生活的仔细不仅体现在吃穿上。因患有鼻炎,他准备了一些纸巾不时擦拭鼻子。但每一次,他都把纸巾分成四份,一小块一小块用。“一次用一张太浪费了。”郑荣生笑着说。

如此俭朴的老人,捐起款来却从不吝惜。每年两次定期来到基金会捐现金,仅2018年、2019年就捐款2万余元。除了退休金,子女给他安享晚年的生活费也都被捐了出去,总捐款金额将近30万元。近年来,郑荣生的善行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2012年,被沈阳市机床厂评为“五好老干部标兵”;2014年12月,被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授予“最美老..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沈阳市慈善济困身边好人”称号。

不久前,郑荣生步履蹒跚地走进沈阳市教育基金会,询问自己是否完成了捐款。在得到工作人员肯定的答复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现在岁数大了,总爱忘事。但捐款的事儿一定会继续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关彤摄影记者聂焱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