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叶嘉莹 | 读书曾值乱离年

2018-09-05 11:04:40 网络整理 阅读:146 评论:0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虑,

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4期

叶嘉莹 | 读书曾值乱离年

我读书的时候,恰好是抗战的八年。我1924年出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我只有13岁,当时在读初中二年级。我大学毕业,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1979年前后,我开始回到南开教书的时候,跟很多老同学在北京聚会,我在京写了十二首小诗,其中一首是:

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历尽艰辛愁句在,老来思咏中兴篇。

我的诗唯一的一点好处,就是“修辞立其诚”。我的诗一定是我真实的感情、生活和经历,而不是咬文嚼字地铺排一些辞藻。我从初中二年级到大学毕业的八年,是“读书曾值乱离年”。

叶嘉莹 | 读书曾值乱离年

我跟我的老师顾随羡季先生学词的时候是在沦陷区,我的老师写他在沦陷区里的生活和心情。词这个东西是非常微妙的,我也曾经教学生学习写词。他们有时候模仿南宋的词人。南宋词人的作品,也有好有坏有深有浅,有的词中也有不少的感慨寄托。可有的时候,这种词的风气流行下来,就只是咬文嚼字、雕琢章句,表面上看起来也很典雅,但是没有内容,没有真正的感情。词这种文体,从晚唐五代的歌词之词,经过北宋的沦亡,到了南宋,有很多激昂慷慨的,所谓“豪放派”的词。到了南宋末年,有许多作者感慨南宋的败亡、蒙元的入主,有那样悲慨的词。清代也有很多有寄托的词。所以,《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词,一定是在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之后,才写得越来越好。他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样的词才有深刻的意义。惠言也说,一定是“贤人君子”有“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寄托于词。

我最初认识词,是在我刚刚考上初中的那一年,我母亲给我买了一套《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词学小丛书》里有一卷纳兰性德的《饮水词》。纳兰其实跟我是本家,我们都是叶赫纳兰。我小的时候就读了纳兰词,,我觉得他写得很不错,因为他写得很浅白,很容易懂。像“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非常清新流利。

叶嘉莹 | 读书曾值乱离年

直到我到了大学,看到我老师沦陷区中的作品,我才发现,张惠言说,词里边要有比兴,不是空白的、白白说的一段话。我老师那些写于乱离之中的小词,有不得已的难言之情。那种曲折深婉的词,才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