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别让“救命神器”成为摆设

2018-09-19 10:24:03 网络整理 阅读:155 评论:0

别让“救命神器”成为摆设

自动体外除颤仪,英文简称AED,是一种通过电击让心脏骤停的人恢复窦性心律的仪器,被称为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发现,海口全市20台“救命神器”配备一年多,无一使用,成为摆设。(9月18日《工人日报》)

如果任由自动体外除颤仪这样的“救命神器”沦为摆设,无疑这笔投入就浪费了。梳理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救命神器”成为摆设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投放量少,覆盖率不高;另一方面在于人们急救知识的欠缺;再者,这其中也不排除个人的利益考量,比如,面对一些紧急情况不敢轻易施救,主要是怕担责。

让“救命神器”真正用到好处,一则科学有序投放是基础。各级政府的重视是重要保障,毕竟,无论是前期投放,还是后期运维,都是需要成本,且需要完备的运维措施跟进。深圳的做法就值得肯定。比如,出台的《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就提出设立财政专款,分年度公开招标采购5000台AED,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

二则急救知识的普及是保障。尽管AED设备使用方法简单,施救者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的状况,才可使用AED。但是,若没有学过急救知识,便不敢贸然施救;即使一些接受过初级急救员..的人,也难免临阵怯场。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乃至社区,不仅要做好相关知识普及,也应加强实战演练。

三则对于个人应加强防范。比如,一方面应该多学学急救知识,到关键时刻,不仅会救自己命,也可以救人命;另一方面有了急救技能,当他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不妨该出手时就出手,用“救命神器”救人;再者,倘若自己心脏有问题,应随身携带药品,更或者将自己有可能发生的病症记在小本上,也便于他人进行施救。

四则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可以借助社会投入力量,加大“救命神器”的覆盖率;还如,利用志愿者的力量,在存放地现场进行操作演示,让周边居民和游客了解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消除畏难心理,,做到临危不惧;再如,可以将“救命神器”使用常识推广到企业、社区,乃至高校等,从而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

总而言之,“救命神器”不能一放了之。据专家介绍,急救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短短4分钟,急救车4分钟内很难到达现场,而除颤仪则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因此,在配备了“救命神器”后,就不能让其沦为摆设,对此相关部门也须引起重视,通过合力为之,突破除颤仪“平常无人问津,关键时刻无人会用、无人敢用”的窘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