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抗战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士兵不是武器,没有他们没法打

2018-05-24 16:28:51 网络整理 阅读:194 评论:0

中国近代由于军队日益庞大,各军事教育机构一直无法培养出足够的军官。北伐完成后,由于中央政府的努力,军事教育逐渐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中央军校为初级军官的主要..场所,学生毕业后通常分发至国军部队。在德国顾问的协助下,这些军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素质颇高,但是数量太少。据估计,1928年至1937年之间,中央军校毕业的学生仅有19731人。

抗战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士兵不是武器,没有他们没法打

蒋介石检阅部队

抗战爆发后,初期基层军官补充率极大,如淞沪战役中蒋介石蒋介石将嫡系精锐部队悉数投入战场,与日军激战三个多月,伤亡惨重,一役即丧失初级军官10000名,造成了基层干部的断层。根据1938年军政、军令两部的统计,每年约需养成初级干部45000人。由于干部补充人数需求激增,而战时军人生活较苦、军校招生困难,遂不得不降低报考标准。战前规定入学者需高中毕业,自1937年起降为初中,以初中肄业程度入学者也不乏其人。一些需专门知识的兵科学校需要高中毕业程度始能接受学理,招生即十分困难。中央军校由于战前军人待遇良好,报名人数多,录取颇为不易,如1935年第十二期招考新生,各考区报名人数达10000余人,经复试录取者仅7%强。

抗战爆发后由于招收人数大增,录取率自然也随之升高。据一项资料显示,1940年第六分校第十七期十七总队招生,共有1500人报考,经复试录取者近1300人。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除了降低报名资格外,又将教育期限缩短。战时中央军校及各分校,学生在校修业时间,包括入伍训练在内,最长的为两年七个月,最短的则不到九个月。此外,战时由于经费、设备缺乏,影响学习效果,又缺乏严格的淘汰制度,学生的素质自然下降。不过战时军校教育重视战技的训练,是为较战前进步之处,如1941年,参谋总长何应钦何应钦巡视西北,对于所见军校即有以下的评论:

抗战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士兵不是武器,没有他们没法打

黄埔军校旧址

现在学校教育与战前比较言之,战前期间为三年,器材较为充足,受教学生率为高中毕业生考取,素质较为优良;抗战以来,因下级干部之补充,需要迫切,以致时间、器材、教育干部,均感不足,而学生素质亦不如战前一般良好,而战前学校教育以教程为主,侧重于理论一面,忽略了典范令之研究,小动作殊欠熟习,学生毕业后,到部队教练士兵,形成战斗技术太差,现在军校教育以典范令为主,要求确实了解,注重实际运用。

武汉会战后,由于国军战略、战术的改变,加以日军南进之后兵力相对减少,部队伤亡减少。由于军官补充的需求降低,军训部乃将军官养成教育期限自十七期起延长为一年半。1944年,该部更派员分赴军、分各校及入伍生团,加以甄试,不及格的学生则分别降期、转学或开除;并成立补足教育班,将从前肄业未满一年半的短期生召回军、分各校,再加以一年的教育。

抗战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士兵不是武器,没有他们没法打

训练中的国军

最后,再从数量上加以观察。中央军校及分校,战时所培育的学生在150000人以上,弥补了国军基层军官的不足,达成了军校设立的目标。

(张瑞德等:《中华民国专题史 第十一卷》)

标签:黄埔军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