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

2018-06-09 07:03:34 网络整理 阅读:190 评论:0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

孔子圣迹图·适卫击磬》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论语》中大量有关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恒者、君子、士、大人、贤人、善人、仁人、圣人等的评述,集中表现了孔子对人格修炼永无止境的层级认识。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圣人三重人格境界来定位历史人物和评价自己的学生。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养是进阶入善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个体独善其身的入门功夫,是社会秩序良性发展的大众要求。仁者立足“齐家与治国”,在君子个体人格修炼之上,进而以自己的修养关注身边人事,从入门进而登堂影响周围更多人。圣人放眼于“治国与平天下”,以自身更大的政治能量造福天下苍生,从登堂进而入室为万世开太平。

《论语》有几段话集中讨论了君子、仁者和圣人的层级区分、境界之别。《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述而》载,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贡以为“仁”应具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品性,但是,孔子却认为广泛地施恩于人民并能周济大众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仁者的界限,完全可以成为圣人的典范了。由此可知,圣人已经超越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而升华为参与社会群治、为天下苍生求福祉的终极层面,诸如尧、舜这样的圣君也担心自己不能为天下生民立命开太平,因而孔子眼中的圣人之道并非常人所能承担。“圣人,吾不得而见”就明确表明了孔子的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