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

2018-06-30 16:57:05 网络整理 阅读:113 评论:0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当兵吃粮,天经地义。维系士兵健康的军粮,不但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军粮受到了各朝各代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军粮也发生了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进步。

从先秦到唐初,粟米始终占据“王牌军粮”的宝座长达千年。之所以选择粟米,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有关。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粟米就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古人就地取材,节省大量运输成本。

粟米耐旱耐贫,产量稳定,是当时唯一呈现盈余状态的谷类作物。秦汉时,大米种植尚未普及,1斤大米能换2.5斤粟米,其经济性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实行“什一法”(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税收),五口之家耕种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米95石,余有45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 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可以说粟米在当时的粮食结构是绝对的顶梁柱。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

粟米_图

此外,粟米具有保存时间长的特点。粟米的保质期长达9年,而大米的保质期只有5年,可见粟米天生就是当军粮的料。实际是贮藏起来的粟米保存期更长。隋朝亡国20后,长安府库中的积粟仍然可以食用。

粟米在军营中是人马共食的。汉朝,为了保证战马充沛的体力,给战马添加的精饲料就是粟米。根据《盐铁论》的记载:“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 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 人的口粮,而汉武帝时期,全国拥有40万匹马,可见当时存在巨大的粮食消耗量。

现代科学试验表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每日所摄取的热量不应低于40千卡/公斤体重,才能维持体力消耗所需的能量。而粟米的热量为每100克362.44千卡(1,515千焦)。由上述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可知:一个体重65公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只补充粟米的情况下,他至少需要700克以上的主粮配给。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

秦朝军队_图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的认定,秦汉时一斗禾重1350克。先来看看秦朝的粮食配供。当时秦国规定,按岗位的主次发放军粮。一位从事高强度岗位的士兵,早饭得到半斗小米,晚饭得到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1125克粟米。而站岗等次要岗位,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合计900克粟米。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秦朝的士兵基本能够吃饱肚子。

在军队里,普通实行一日两餐。在宋朝以前,军营的伙夫以煮小米粥为主。将粟米和切碎的野菜、豆类,甚至肉类混在一起,放入陶锅中一通乱煮。由于陶器保水性差,士兵们实际上吃到的是一碗稠菜粥。

先秦到唐初长达千年的“王牌军粮”,不但人马共食还能存放九年

秦汉时期的石画像 烤肉_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