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新宏观:经济理论权威的自信与自负

2018-07-03 21:53:27 网络整理 阅读:104 评论:0

第一经济观察| 诸多学问经过刨根问底便能获取真相,为何“经济学”却一直在追求真相的路上?争论的关键点在哪?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学的“缺陷”?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的原创文章——“新宏观:经济理论权威自信与自负”,剖析理论创新的真实路径。

新宏观:经济理论权威的自信与自负

2018年06月27日的中国经济新闻网刊发《李扬:金融改革的理论探索》,李扬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经济学学习经历,梳理了在安徽大学接受本科教育的师承:凯恩斯——滕茂桐——李扬,在复旦大学硕士教育的师承:陈观烈、宋承先、蒋学模、张熏华、伍柏麟,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的曹立赢、王传曾、刘絜敖,而在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上)的《李扬:我的金融研究生涯》文章可以得出,人民大学博士教育的师承:王传纶和黄达。论文答辩不但聚集人大名师,而且还有系外的许毅、黄达、张卓元、吴易风等顶级财经名家,论文大获成功,不但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且获得1990年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著作奖,然后李扬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张卓元召入社科院。

快速成为行业权威的捷径为拜名师,访大家。可以说,李扬做到了没走弯路,师从这些老一辈经济学家,使李扬在治学、为人等方面均受到良好熏陶,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扬仕途一路畅通,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退休后领衔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该实验室入选中央首批确立的25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唯一的金融类智库,成为经济理论,尤其是金融领域内的权威,为国家金融改革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这样的师承与经历,让李扬对所学经济理论充满自信。

“回想起来,从受教育之初就接受了系统、正规的现代经济学训练,是我一生的幸事。”李扬说。这样的感叹,源自那个时代求学的普遍状态。当时,国内大部分学金融的人接受的是所谓的“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的训练,而这些知识很快就过时了。李扬举例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界曾开展过几次全国性的大讨论,而那些讨论的问题,大多让李扬感到迷惑,如“存款算不算货币”“中国要不要发展金融市场”“货币、利率有没有阶级性”等,还有很多讨论涉及货币乘数、货币统计口径、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当时李扬在上海读书,远观这些讨论,常常让他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受过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训练的研究生来说,这些问题多数都是不言自明的——由于时代特征,许多教科书中长期充斥着在现代看来都是“伪知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常常引人误入歧途,能从一开始就基本没有受到它们的影响,确实使李扬少走了很多弯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