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2019-04-23 09:29:50 暂无 阅读:1933 评论:0

《肩水金关汉简》(下文简称《金关简》)首要指二十世纪七十年月出土于甘肃肩水金关遗址的汉代翰札,是新近结集出书的主要文献资料,其翰札数量宏大约一万一千枚)、语料价格雄厚。这批翰札大约书写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简上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其时汉字的书写面貌,是研究其时汉字使用情形和『隶变』后汉字形态的『活化石』,在文字学和书法学研究上有十分主要的参考价格。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我们从书法学的角度对这批翰札中的书体进行穷尽性分类统计,并对这些书体进行描写。这里的『书体』指篆、隶、草、楷、行等『大类别、总气势』归纳,包罗笔画、构造、章法等区别特征。《金关简》因翰札文献性质、书写前提、书写立场、字体成长以及书手浩瀚,使得这批简文书体较为复杂,包含了篆书、隶书、隶草、草书、楷书、行书六大类书体,下面分类描述《金关简》中各类书体的使用情形。篆书

《金关简》中篆书简十七枚, 个中干支简十一枚、文书简二枚、检楬简二枚、内容不明简二枚,共计七十二字(计反复),个中干支类的四十二字(计反复),这些干支文字无对应关系,并不透露编年或日期,或屯戍人员为常日书写演习之作。平常的官私文书、账薄、符券、邮书刺课等文书中未见篆书的使用。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金关简》所见篆书笔画圆润、粗细平均、字形构造对称颀长,有的笔画书写夸张。这些篆书简大多是残简或二次书简,也有的篆字书写在弃简的空白处,是以简文上的篆书大多为屯戍人员的习字所作。隶书

学界对隶书的发生见解纷歧,代表性的如:陈梦陶釜就颇有隶书的气势了。六国文字的日渐轻率,恰是隶书的先导』 ;裘锡圭指出『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数据看,战国晚期是隶书的形成时期』 ,赵安然又增补『本文的见解与裘师长的见解有所分歧,一是把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某些简率的写法直接看作古隶,二是把隶书的发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由此可见『隶变』发生的上限存在争议,有待更多的出土文字资料证实,但隶书成熟的大略时期是能够揣摩的。《金关简》大约书写于汉武帝晚期至东汉初期,简文中书写成熟的隶书随处可见,这个阶段的隶书与西汉早期的古隶在形体构造上有显着的区别,与后世的『八分』极为接近,有的学者也称西汉中晚期的隶书为『八分』。

一、隶书的成熟

..学者田中有《 汉简隶书考八分的完成》,将汉简『八分』字体分为四个阶段:太初三年到始元年为古隶到八分的萌芽时期,元凤元年到神爵年为八分隶书古式样成立期,五凤元年到初始年为八分新式样发生和确立期, 始开国元年到更始年为八分烂熟完成期。

文公列《汉翰札书法研究》将『八分』的演变分三个时期:秦末至汉武帝为萌芽期,昭宣之际为成长期,汉元帝至东汉中后期为鼎盛期。裘锡圭指出:『至迟在昭宣之际, 八分已经完全形成。从书体上看,在武帝晚期也已经显现了古隶即将演酿成为八分的形式。』 马瑞则认为八分隶书的初形至少能够追溯到秦末,而八分成长到西汉中期的汉宣帝时期,已尽脱隶意,趋于成熟。

一种书体的萌芽与成熟平日没有绝对的界线,我们都只是凭据现有的书施展状推想其成长演变的大略时太初五年已有成熟隶书(即『八分』)的写法,如太初五年的:简,虽寥寥四字,却已经具备了成期。从《金关简》中有明确编年的隶书简来看,汉武帝熟隶书的蚕头雁尾、波磔笔法,以及竖笔的长尾波。之后的汉昭帝年间有编年的成熟隶书简二十三枚,这表明汉昭帝时期成熟的隶书写法已不是偶然。汉宣帝时期成熟隶书简至少二百一十一枚。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宣帝年间隶书气势笔法已经成熟,与西汉早期的古隶写法显着分歧,笔画完全离开了篆书笔法的限制,形成扁平、摆布舒展的成熟隶书,从有编年的隶书简来看,成熟隶书的写法在汉昭宣之际蔚然成风。西汉晚期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等各个时期均有成熟的隶书简,表明成熟的隶书已是其时通行的首要书体。

《金关简》的绝大多数翰札没有编年,这些翰札中亦有大量的隶书简。从书有明确编年的隶书简可知,大约在汉武帝晚期的太初年间就已有成熟的隶书简,它们的写法与西汉早期汉简及秦简中的古隶已有显着的不同,在没有编年的隶书简中不清扫有更早时期书写的翰札。是以,我们勇敢地推想成熟隶书的形成至少能够推算到汉武帝晚期。

二、《金关简》隶书的特点

笔画特征

横笔多蚕头雁尾、撇捺有波磔、笔画粗细较平均,末笔偶有粗笔,折笔方折凸起。个中横笔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起势是成熟隶书最凸起的特点,横笔凸起,加上左撇右捺的波磔,使隶字重心压缩,从而形成扁平之势。

因《金关简》为实用性文书,考究书写效率,故在书写时大多笔画粗细平均,除少数字的末笔、竖笔写得较为夸张外,少有夸饰之笔。简文隶字中除尺度隶书外,部门微变体的隶书不如尺度隶书的笔法讲究,但其蚕头雁尾、撇捺波磔的根基笔法依然存在。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构造特征

简文隶书字形扁平,巨细平均、上下收紧、摆布舒展、横向取势,整字呈内紧外松。就单字而言,构件摆布均匀、伸缩互相避让、上下构件构造慎密。

章法特征

简文中隶字字形正直、笔画整洁、笔画间距适合、字距疏密有致。书写规整的隶书皆有庄重典雅之气,笔画的波磔增加了字形的矫捷感。整洁讲究的笔画和合理的笔画距离,避免了字体构造过密或过疏。字与字之间互相揖让,凭据翰札巨细和书写内容几多来协调字里行间的茂密与疏朗。《金关简》以单行隶字简为主,字少者字间距疏朗,字多者字间距茂密。较宽的翰札则书多行,有的通篇茂密、有的通篇疏朗、有的字间茂密行间疏朗、有的行间疏朗字间茂密。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金关简》是西汉中晚期及东汉初期的翰札,其书写工整的隶书已经是成熟隶书体,与西汉早期及秦时期的古隶在字形构造上有显着的区别,与同时期汉碑上的隶书字形有颇多共通之处。然而,这些翰札上的文字究竟是平常生活用字,书写并无严厉的规范要求,大部门的隶书简书写得并非十分工整,有的笔画或构件甚至是古隶书字体的遗存,整体仍是隶书气势,这类简我们也归入隶书简商议。

《金关简》中隶书简四千八百六十二枚,约占总简数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一枚的,书檄、簿籍、艺用的文字,大量的简文以草写的隶书为主,裘锡圭认为文、检楬、刺课符券等文书中均有隶书的使用,个中检『轻率的隶书不克看作狭义的草书』,隶草与草书是 楬和艺文类翰札根基以书写隶书为主,检楬是提醒解说的题目、封缄,其字数较少,文字要求清楚易识,故书以尺度的隶书。艺文类包罗典籍、干支、方技、小进修字等为进修和使用类文书,亦要求书写规整便于识读。就隶书数量而言,书檄类和簿籍类的翰札数量最多。由此可见文书类型及其感化在书体类型选择时有必然的导向性。隶草

『隶草』一词是最早见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军功并作,军书交驰,羽檄分飞,故为隶草,趋赶紧耳。』这里所说的『隶草』指因军务烦冗,在快速书写军事文书时发生的隶书草写即为隶草。隶草是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与隶书、草书在形体上有相似又有区其余字体。『隶草』在前人的翰札书体研究中常被归入广义的『草书』,如陆锡兴的《汉代翰札草字编》、李洪才的《汉代翰札草字整顿与研究》、金美兰《汉代翰札草书艺术研究》等论著均将西北汉简中的隶草字体纳入草书类进行剖析。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金关简》简文是汉代河西边境屯戍人员平常使字体成长的两个分歧阶段,二者在书体形态上有显着的分歧,草化水平有显著的差别。隶草书写较为随意,既不像成熟隶书那么费时辛苦,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于识别,因其书写快速又不造成识别难题的优胜性,使得隶草成为了《金关简》中最首要的书体。我们对书体的商议,旨在以梳理书体演变过程对文字形体成长的影响,故将『隶草』与『草书』这两种草化水平有较大差别的字体区别来谈。

一、《金关简》中隶草的特点

笔画特征

隶书与草书笔法的融合。削减了横笔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笔的波磔,折笔的方折变得圆转,多了草书笔画的省减和连笔。整体笔画勾连、省减天然,是隶笔与草笔的天然融合,是介于隶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

构造特征

隶草存隶意、多横向取势、存扁平之体,字形笔画省减、结体矫捷、重心较平稳。单字参差池落,巨细均匀。字体构造慎密,摆布、上下构件结构松紧有度。隶草为草写的隶书,其素质为在隶书章法上的快速书写,是对隶书笔法的自发改善,以适应繁重的公文及账簿抄写,是以无论是在字形结体上照样在笔画章法上均存隶意。因隶草书写较为随意,规范性较低,故隶草简中每个字的草化水平分歧,有的字草化水平高,有的字草化水平低,有的字甚至没有草写,这在隶草简中都是较为常见的。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章法特点

隶草的章法施展为字字自力,字距、行距天真多变。整体而言,隶草的章法不如隶书整洁均匀,字间笔法随意天真,字距凭据书写内容和翰札巨细天真揖让。《金关简》中的隶草字距细密者较多,字距疏朗者较少多行书写的隶草行简间距直接管制于翰札的巨细和书写内容的几多,如《甘露二年御史书》有的将其认定为草书,严厉来说应为隶草,其字里行间均十分茂密,章法略显混乱。

《关简》中隶草简五千四百九十六枚,约占总金简数的,是《金关简》使用得最普遍的书体,簿籍简、书檄简、刺课邮书简等均大量使用隶书。隶草的普遍使用与书写的经济性亲切相关。隶草简中包含了部门古隶草写简,因古隶翰札数量较少且与隶草形体邻近,我们将草写古隶合并到隶草类翰札中商议。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草書

启功在《古代字体论稿》云:『草,本是草创、轻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义:广义的岂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能够算。但狭义的或说是看成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启功的草书论为后世接管,在具体的, 简文书体研究中大多遵循了广义的草书论,陆锡兴的《汉

代翰札草字编》、李洪才的《汉简草字整顿与研究》等在汉简草字界准时将简文写得潦草的字均处理作草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指出建武二十二年的一简却已然是草书了,所以草书的成熟至晚也是西汉末、东汉初。裘锡圭认为:『在使用古隶的翰札里,能够看到,整简、整牍的字都写得相当轻率的例子……然则绝大多数字固然写得潦草,字形组织却仍然跟一样的古隶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这些翰札的字体只能看作轻率的隶书,不克看作草书。』唐、裘二位学者论及了隶草与草书的区别及草书发生的年月,广义的草书包罗了隶草,狭义的草书则不包罗。狭义的草书指书写极为潦草、隶意根基闭幕的字体。我们取狭义的草书来剖析《金关简》中的草字简。

肩水金关汉简:汉隶走向草书的见证

一、成熟草书的形成年月

裘锡圭凭据《居延汉简》的神爵二年简和永光元年简上的草书推想其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很或者在宣、元时代就已经形成。李洪智在《汉代草书研究》也指出:『据我们把握的材料即能够一定地说,汉代草书在宣、元时期已经形成。』为了进一步补证汉代草书成熟的年月,我们统计了《金关简》中有编年的草书简,个中有明确编年的草书四十一枚,这些简离别书写于汉宣帝元康、五凤、甘露年间草字简,它们的写法根基已离开了隶草的意味,笔画减省、连写流通,字字自力。这些草书简都表明草书在汉宣帝早期就已经发生。还有大量没有明确编年的草字简不清扫有早于汉宣帝时期的,但因西北汉简的编年局限根基限制在汉武帝晚期到东汉初年之内,西北汉简中能见到的草书简最早或者不会早于汉武帝晚期。

二、《金关简》草书的特点

前贤相关研究功效如李洪智的《汉代草书研究》第五章、李洪财的博士论文《汉代草字整顿与研究》第四章都较为具体地概括了汉代草书的特点。据《金关简》草字简的个别性特征,略作增补。

笔画特征

笔画减省,连笔凸起,『闭幕隶法而又不失隶法之外』 。闭幕了隶书严苛的方折平直、蚕头雁尾的笔法,偶强调撇捺笔画或末笔,笔画有顿挫。隶法根基闭幕,偶露蚕头雁尾,不失隶法之意味。如斯草字简中:『言』写作『 』、『天』写作『 』、『直』写作『 』、『使』写作『 』、『张』写作『 』等字的蚕头雁尾显着,尚存隶书笔法。正如启功所言:『汉代翰札草书中的字样,多半是汉隶的架势。无论一字的中央若何草省,而收笔经常带出雁尾的波脚。』

三、构造、章法特征

字形巨细平均,字字自力,字与字之间互相揖让。章法疏密有致、字体间距较小,书檄类的草书简整体行文较为慎密。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来自收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为流传而发,若侵权请关联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纂丨凌晨 Anna

责编 | Ann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