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朱嘉明:我们要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

2018-08-24 06:29:08 网络整理 阅读:117 评论:0

8月22日,“密码货币、通证与无币区块链”2018学术研讨会在重庆顺利闭幕。来自学术界,技术界、法律理论界、经济理论界等的代表,围绕密码货币的流通与监管,通证的性质、功能与边界,无币区块链的性质与意义三大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本次研讨会由知密大学和巴比特主办,比特大陆,币看,NULE,陨石财经联合主办。

在当晚闭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巴比特独家发布,内容已经本人确认。

今天我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内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最后,我想把区块链的历史延伸,试验和应用的场景拉大,未来推演得更广,从而在更大的维度上来看待区块链问题。简单讲这样几点:

第一,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根源到底在哪?现在,普遍以为,中本聪关于..的那篇文章是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源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不够,非常不够。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诞生,需要太多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准备。在我看来,至少可以追溯到1946年至1960年代初的Macy Conferences,那是在纽约持续召开的,有包括维纳、香农、诺伊曼等科学家参加,长达12年的一个科学和技术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博弈论,不一而足。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个会议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和讨论的范围,今天都难以超越,深刻影响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没有这个会议,以及库恩后来称之为科学范式的革命,很难想象之后的IT革命和信息革命,再之后的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还是不要忘了前人在这方面奠定的基础。

第二,2008年中本聪..的诞生,基于“三条历史轨迹”的交集。2008年末,中本聪..的诞生,有三个历史和技术性前提:其一是IT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各自进入技术和应用的成熟阶段,而且结合成为一个新兴的基础结构。特别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获得了全方位的突破。其二是密码学达到了极其完备的程度,且不讲RSA加密算法,没有哈希函数,不可能形成..和区块链理论,也不可能有关于公钥和私钥的完美设计,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其三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性需求。历史是无意识的。但是,回顾2008年中本聪..的诞生,确实发生了上述三条历史轨迹的交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