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世界 | 拯救阿姆斯特丹

2018-08-17 18:04:10 网络整理 阅读:124 评论:0

世界 | 拯救阿姆斯特丹

图片出处:摄图网

“进来看演出,可以开发票。”

在名为“红房子”(Casa Rosso)的表演场所门口,黑皮肤青年用流利的中文招揽往来的游客。夜幕低垂,但整条街道还没有要休息的意思。街头的红色路灯是它的标志,诱惑更多人向里涌入。

这是阿姆斯特丹红灯区,也是整个城市的流量集中地。语言不同、肤色各异的游客是这里的“主流”。根据预测,这座仅有85万居民的城市在2018年将接待游客1850万。

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游客与居民之间的拉锯战还在加剧。游客涌入抬高了当地的地价、房价,居民只能向郊区,甚至其他城市搬迁。

今年初,阿姆斯特丹将游客进入的闸门拉到最紧,一系列新的限制政策中,游客被禁止长时间注视橱窗女郎,旅行团在驻足讲解时必须背对橱窗……甚至有人猜测,由于游客数目大大超过政府可控的范围,红灯区将面临“关门”危机。

跟许多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一样,阿姆斯特丹仍朝着不可逆的方向前行。摆在这些城市面前的,是一道难解的选择题:在旅游业带来的巨大收益面前,应该如何适度收手,守住城市最后的底色。

红灯区攻守战

一走出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空气中的大麻气味就会迅速钻进游客们的鼻腔。这只是开始——在这座城市,每个感官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而将这一切集于一身的红灯区,正是当地旅游不容错过的一大看点。

回顾历史,红灯区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最大压力来自政策层面。对性产业持包容态度是荷兰的传统做法,但惮于负面影响,长达一个世纪的禁令出炉。多年游说后,荷兰在2000年再度放开了限制,这才让红灯区真正得以发展。

当时,开放性产业有相当程度的民意基础。对于阿姆斯特丹人,开放是引以为傲的城市特质。彼时流行的说法是,该政策是对更多职业的包容,并更能保障性工作者的安全,颇受当地居民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