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彼得大帝费劲毕生精力打造的城市,本是军事要塞反被当成监狱使用(2)

2018-06-18 16:35:04 网络整理 阅读:175 评论:0

彼得一世决心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崭新的城市。为了让城市更显国际化,他从三种语言中各选一词组成了“圣彼得堡”这个词。其中“神圣的”一词选自拉丁语;“彼得”是他自己的俄语名字;“堡”来自德语的“城市、城堡”一词。还没等城市建成,彼得一世就迫不及待地发挥此地作为“通向欧洲窗口”的作用。他下令奖励来到俄国新城进行贸易的外国船只。1703年秋,彼得堡迎来了第一艘外国商船,这艘荷兰船受到了热烈欢迎。涅瓦河口的新城开始发挥国际港口的功能。

1712年,沙皇宫廷从古都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翌年,俄国参政院也搬到了这里;从此圣彼得堡集海防要塞、首都与港口功能于一身,成为沙皇俄国的统治中心。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狄德罗为此揶揄道,“将心脏放在指尖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后来的俄语作家果戈理(出身于乌克兰)则说,“居然有这种事,看把俄罗斯京城造到哪里去啦——天涯海角!俄罗斯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它的京城曾设在基辅——这里太暖和,不很冷;又把俄罗斯京城迁到莫斯科——不行,这里也不够冷,于是上帝给了它(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不管这些。1704年,沙皇请来意大利建筑师多门尼戈·特列齐尼和一批来自荷兰、意大利、德国、瑞士及法国的专家,下令各省每年必须为建设圣彼得堡提供4万名劳工,每9至16户农民和城市居民出一个挖土工人,来彼得堡参加建设——被征集的人员从远方步行到涅瓦河岸,没有旅费,在途中吃的是自己带着的面包。后世有人为此谴责,圣彼得堡就是一座巨大的坟墓,它的建设和残酷的战争一样,沾染着无数人的鲜血。为了组建这座城市的中等和上等社会,彼得还强迫贵族和商人从外地迁居到圣彼得堡。

到彼得一世去世的1725年,圣彼得堡已成为设施完备的都市。其居民达到4万人,占俄国全部城市人口的1/8。巍峨的宫殿拔地而起,宏大的公园和街心花园陆续建成,宽阔的林荫大道和船只如梭的运河网也先后完工……它是彼得大帝的“掌上明珠”。“新都……是插在波罗的海岸边的一把双刃利剑,是开辟俄国与西欧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捷径”,“展现着俄国变成海上强国的壮丽前景”。可惜彼得逝世之前的圣彼得堡建筑物大部分都没有保存下来,唯有矗立在波罗的海之滨的夏宫是一个例外。这是一座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放大后建成的二层楼的宫殿。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主体宫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坐落在较高的地台上,面向波罗的海的浅墨色波涛。在其通往海滨的方向上,分阶梯建有诸多镀金青铜神像,泉水柱正是从这些神像身上喷出,再汇成清流沿着人工河道奔向海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