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讲述“生命礼物”的中国故事(3)

2018-07-02 04:42:32 网络整理 阅读:118 评论:0

平凡故事里的中国温度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果果(化名)13岁的生命,也让果爸果妈的人生瞬间失去了色彩。但他们却选择以捐献器官的方式,让女儿的生命得以延续。果果走的那一天,她也同时挽救了5个人的生命。

5月12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朗读者·想念》节目中,果果一家这段感人至深的器官捐献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2015年全年有2766人志愿捐献器官,2016年有4080人,2017年达到了5148人。虽然器官捐献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器官移植的缺口依然很大。据了解,中国每年有近30万人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供体器官大概每年仅有1.6万例左右。

在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撕心裂肺伴随着涅槃重生的故事。而在1∶30的供需背景下,这些“先行者”的故事则显得更有意义。

常有人担心,中国传统思想会成为器官捐献的障碍,但黄洁夫认为这种担心是缺少“文化自信心”。在他看来,中国人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弃之不孝”的老话,但救人是大孝,何况我们也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中华文化中始终存在奉献与感恩的基因。

对于器官捐献者与受者,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是“双盲原则”,彼此互不知晓信息。但这无法阻挡受赠者传递爱心、回馈社会的热情。

一位做过双肺移植手术的无锡姑娘这样写道:

“对于捐献者的信息,我并不知晓多少,只知道那是一个比我年轻的小伙子。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满是对他和他家人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我必须要努力,努力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为我,也为他。我和病友们交流过,大家普遍都有强烈的意愿,以后若有不测,救治无望,我们也愿意把我们能够捐献的器官捐出去。亲爱的弟弟,我想活得更久一点,带你去看更美的世界。姐姐定不失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