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2019-11-12 00:01:25 暂无 阅读:563 评论:0

德国通史:魏玛古典时代,是以歌德和席勒这两位文坛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为标志的

今天和大家聊聊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人们通常把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所创作的文学称为“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时期也习惯地称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实际上,虽然18世纪的德国文坛已经盛行“古典”一词,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开创者,“哥廷根七君子”( 1805—1871)才在其五卷本《德意志民族文学史》(1835/1842)第一次提出了古典主义文学”一词,以此特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合作创作的文学。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具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古典主义文学一样,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效仿的典范。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这种效仿并非简单地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内容和素材而是追求体现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精神;二是糅合了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宽容、进步以及狂飙突进运动所强调的情感、自然和自由,表现出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三是不满现实,但回避现实,把目光转向未来,试图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塑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像。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到来并非偶然。它是德国文学界对法国革命的一种反应。当时的德国文学界一方面欢迎法国革命的理想和原则,另一方面又对法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恐怖暴力感到不安。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于是,德国在无需革命的情况下取得进步,通过渐进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转变,就成为歌德和席勒代表的文学界进步精英们努力争取的目标。古典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努力的体现。它强调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主张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和政治的转变。这些原则体现在席勒所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出现还受到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和艺术史家温克尔曼(1717—1768)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的推动。18世纪下半期,包括席勒、克莱斯特等在内的许多德国作家都受到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信仰具有绝对性,是一种绝对命令,在这种绝对命令下,人的自由意志应该与道德规范相符,其《判断力批判》则强调人的主观审美判断。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古典主义文学作家们的价值取向。温克尔曼曾长期管理罗马、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古代文物,著有《古代文物艺术史》(1764)等著作。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关于古代艺术风格的独到见解,认为古希腊罗马艺术完全不同于沉闷和毫无节制的巴洛克艺术,在美感方面追求的是一种“高贵的简洁、静穆的伟大”,其特点是于质朴、简洁、明快中现永恒之美。温克尔曼的这些见解得到歌德和席勒的回应,他们把这种古典审美意识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歌德的《陶里斯的伊菲格妮》(1779)和席勒的《希腊诸神》(1787)都采用了古希腊的素材,创作上开始从奔放的狂飙突进向稳健的古典风格转变。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位文学巨匠真正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的转变是以1786年9月至788年6月的意大利之行为标志的。在此期间,他访问了维罗纳、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城市,参观了意大利的各种古代建筑和艺术品,艺术思想迅速向古典主义审美取向转变。1787年初,他改写的取材于希腊神话的《陶里斯的伊菲格妮》出版。其中,原本被用来祭神的伊菲格妮最终因神的感动而被释放,陶里斯岛上的杀人祭奠的野蛮规定最终被取消,由此反映出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1790年完成的《托夸多·塔索》(1790)则通过意大利宫廷诗人塔索在费拉拉宫廷中与国务秘书安东尼奥由冲突到和解以及向公爵妹妹求爱失败的剧情,表达了作者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又要与现实妥协、自我克制的思想,是歌德从狂飙突进向深沉的古典风格转变的反映,也是作为中等阶级的歌德在魏玛宫廷中尴尬角色的自我写照在歌德转向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另一文坛巨星席勒也开始从狂飙突进运动闯将向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转变。1787年,席勒完成了他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剧作《唐·卡洛斯》,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同年夏天,经济拮据的他来到文化中心魏玛谋求生计。在此他从事古典和历史研究,并与维兰德、赫尔德等人建立起了友谊。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不久他就出版了《尼德兰独立史》(1788)和《三十年战争史》1789年,他在歌德帮助下获得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职位。此后,到1805年去世为止,席勒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等领域推出了大批具有古典色彩的创作和研究成果。魏玛古典时代是以歌德和席勒这两位文坛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为标志的。在席勒到达魏玛的最初几年中,两位文坛巨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走得很近。1794年,时为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的席勒请求歌德合作出版文化艺术杂志《时序女神》。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由于两人在反对革命、赞赏古典风格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看法,关系日益密切。双方致力于探讨审美原则等问题,共同推进文学和艺术创作,名作迭出,成就了著名的“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两人的合作对双方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歌德在给席勒的信中写道:“您成就了我第二次青春,我重新变成了诗人。在合作时期,歌德在理论和实践创作上成果极为丰硕。其主要作品有: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96)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此外,他还与席勒在1796年合作出版了讽刺德国文坛和社会的《讽刺体短诗》。特别是他的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通过富商之子威廉·迈斯特的经历告知人们:只有将艺术教育和实际生活教育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人道主义的、完整的人格,美和务实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成为日后德国教育小说的典范。这一时期歌德创作的作品还有叙事诗《寻宝者》(1797)和与席勒合作的审美论著《论业余艺术趣味》(1799)等。席勒在这一时期也成果迭出。他主编的月刊《时序女神》于1795年第一次出版。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包括赫尔德、奥古斯特·威廉冯·施莱格尔、费希特、洪堡兄弟、荷尔德林等在内的一些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作家都是该刊的合作者。同时他在美学、戏剧、诗歌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在美学领域,除了与歌德合作的著作外,席勒还先后出版了《审美教育书简》《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1801)等。《审美教育书简》提出,要达到自由而理性的社会,就必须使人先成为自由而理性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改善政治和社会的先决条件。“要在社会中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实现自己内心的自由,而这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有可能。”这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抵触情绪。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把诗人分为“自然”的朴素诗人和追寻“自然”的感伤诗人两种,诗歌也因此分为反映现实的朴素的诗和追寻理想的感伤诗。在戏剧领域,席勒完成了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的创作,推出了《玛丽·斯图亚特》《奥尔良的姑娘》(1803/04)等多部戏剧。《华伦斯坦》三部曲是席勒戏剧的重要代表作。该剧通过对三十年战争中皇帝的军事统帅华伦斯坦的悲剧性描写,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它奠定了席勒在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席勒在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创作的重要诗歌大多根据古代传说或神话改编而成,主要作品有《世界的分裂》(1795)《潜水者》(1798)、《屠龙之战》(1798)《大钟之歌》(1800)等。其中,177年因席勒创作了多部叙事诗而成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叙事诗之年”。

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

在1804年,席勒因紧张创作而积劳成疾。1805年5月9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德国文坛巨星因肺病英年早逝。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代划上了句号。

好了,今天的历史故事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