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4万名志愿者服务20万人,上海社区里的“老伙伴”什么样?

2018-08-05 06:10:35 网络整理 阅读:200 评论:0

摘要:直面老龄社会挑战,积极回应问题,努力创新实践。在上海幸福地安度晚年,是社会各界的期待。

4万名志愿者服务20万人,上海社区里的“老伙伴”什么样?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球瞩目的课题,也是中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早于全国21年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进程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交织在一起,更是对这座特大型城市提出了挑战。

2012年起,以关注社区高龄独居老人为初衷、低龄老人关爱高龄老人为形式的“老伙伴”计划正式推出,并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发展至今,该项目已惠及20万高龄独居老人。

这种被称作“非正式照料”的社区互助养老形式有哪些特点?志愿者、组织者如何因地制宜进行服务创新?关注大城养老,构建并传递积极老龄观念,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记者采访了“老伙伴”计划的基层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和相关专家,倾听他们的声音。

【“老伙伴”不是“新概念”】

这些年,邻居们早已习惯看到宋月华楼上楼下地跑,敲一敲这家的门、“张一张”那户的动静、进进出出“讲讲闲话”。

有时是听楼下老阿哥讲他女儿在加拿大的事情;有时是和楼上老阿姐讨论逢年过节要准备点什么;有时大家在电梯里碰上,直接提着手里的东西讲上两句,随后相约“这两天电话就不打了”;有时敲门没人应,就登录微信跟阿哥阿姐的子女发消息“通个气”,确保平安。

宋月华与那几户人家并非旧相识,但在过去几年里,这样的问候却是她每周的“必修课”。因为她是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的一名“老伙伴”计划志愿者。

作为上海探索的互助养老模式中的一种,“老伙伴”计划以结对互助的方式,由低龄老人作为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瞩目和认可。

2012年,“老伙伴”计划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当时全市即招募了2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10万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到了2017年,服务范围继续拓展,形成了4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20万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互助服务的格局,各区下属的街道、居委分别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并实践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