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段学军 千里岸线“走江湖”(知识分子风采·读懂长江)(2)

2018-08-10 04:47:00 网络整理 阅读:185 评论:0

长江岸线生物多样性既丰富又有代表性,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岸线湿地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和鸟类的栖息地。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段学军的研究逐渐聚焦到岸线资源和湿地保护上。

从三峡到入海口,100多个观测点一个个调查

烈日下在林地里测量、按照地图所示寻找岸线位置、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一片滩涂……几张工作照,定格了段学军的工作状态。

长江岸线蜿蜒,水文过程复杂,地貌单元狭长,湿地、林地、滩涂等生态系统多呈破碎化交错分布,仅靠人眼和卫星影像识别难免有差错。为了尽可能避免差错,需要人工识别与模型识别相结合,综合高分遥感、地图信息、周边环境等多种元素来分析。

“从长江上游的三峡到下游的入海口,我们设置了100多个观测点,还带着仪器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水质调查、水生态调查、底栖动物调查和周边环境的拍摄,分析陆域生态类型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陆域和水域之间的关系,为岸线是否适宜开发提供相关研究结果。”段学军说。

“行走江湖”,近年来段学军徒步走过的长江岸线早已超过1000公里,但也有些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他解释,长江岸线中不便开展实地调查的比例为37.7%,包含上游人迹难至的山体峡谷、大中型港口码头等,这些地方的岸线湿地生态链是否破碎、自然岸线保有率如何确定、整体生态保护红线应怎样划分,目前都难以了解。

如今,由段学军牵头的湿地遥感研究,,正在为这些难题提供解决途径。在其工作所依托的流域重点实验室,有一排特殊的计算机是专门用来破解以上难题的。段学军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先接收卫星信号找出所需岸线信息,再与地图叠加来标定具体位置,然后运用自行开发的系统,结合过去几十年实地调查的资料进行遥感判读。

据悉,这项研究有望对长江岸线所有1万公顷以上湿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植被覆盖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将为长江岸线生态红线规划和标准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提出开展流域综合保护管理

作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应用性最强的研究领域之一,段学军的长江岸线生态研究成果与转化落地结合得颇为紧密。

多年前,他带领团队对江苏南通的岸线、水源地、湿地等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离取水口较近,地处江尾、海头,水势相对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开展流域综合保护管理、建立岸线占用退出机制、推进入江排污口在线监测和排污口信息统计工作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采纳,当地陆续搬走了沿岸排污企业,划定了不开发区”。

“从典型性濒危动物的生存目标切入,将研究对象从干流扩展到支流,再到整个流域,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的形成与保护提供整体方案。”谈到自己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段学军已有了清晰的思路。

作者:姚雪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