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尖作村的“邻里运动”

2018-08-12 03:30:38 网络整理 阅读:126 评论:0

尖作村的“邻里运动”

在上周的专栏文章《生态脆弱地区的零废弃》(8月5日《北京青年报》02版)中,笔者分析了青海囊谦县尖作村(该文中误为“尖扎村”,特此更正并致歉)的“零废弃”实践给社会带来的启示。有读者来信认为,尖作村的“零废弃”实践是一种特殊的“邻避运动”,希望笔者就此进行一些分析。

“邻避”的翻译很生动,一方面是英文NIMBY(not in my backyard,不要把污染的东西放到我的后院)的谐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个概念的核心意思,就是邻里社区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所处的环境。20世纪后期以来,围绕一些工程项目建设,许多西方国家发生了大量邻避运动,从垃圾焚烧设施的选址到接通枢纽的扩建,都引起了所在地居民的高度关注。

“邻避”反映了居民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过去人们对环境问题了解不多,某个工程项目是否会产生环境影响,会在多大范围内造成环境影响,人们往往并不清楚,一般也不去了解。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更加关注工程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邻避”也反映了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通过表达集中关注,提出意见、建议和诉求,使问题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加强,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舆论对邻避运动也有批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邻避运动只是把问题推出去,,并没有解决问题。比如不允许在自己生活区的周边建垃圾焚烧场,只是不希望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甚至有些人一边反对建垃圾焚烧场,一边仍在大量制造垃圾,因此就有了第二种批评意见,认为邻避运动也会造成不公平,比如一些力量强大的社区可以把一些可能有潜在风险的项目成功排除,这些项目只好选在那些反对声音较小的社区附近,而那些社区通常是弱势群体集中的地区。但是在青海囊谦县尖作村零废弃中心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了社区的另外一种作用——保护环境首先从我做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