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要火!胶州茂腔大秧歌上央视,国家级非遗纪录片开拍(3)

2018-05-24 07:48:32 网络整理 阅读:92 评论:0

马锦秀认为,摄制组通过挖掘、拍摄和宣传胶州历史人文,向全国观众展现胶州茂腔和胶州大秧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必将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非遗保护中来,激发人们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胶州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胶州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厚植本土特色和优势。

要火!胶州茂腔大秧歌上央视,国家级非遗纪录片开拍(3)

相关链接:茂腔与胶州秧歌

茂腔流行于山东半岛地区,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茂腔以女声见长,唱腔哀婉悲切,长于抒情,具有质补率真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受广大妇女喜爱,被形象地称为“拴老婆橛子”。当地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锈花针扎在指头上。”其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最为流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汉族民俗舞蹈,属三大秧歌之一。相传清朝年间,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定居,他们用唱民俗小调加舞蹈的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咸丰年间,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1860年,胶州秧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立秧歌小戏;到1863年,胶州秧歌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共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个行当,表演形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被称为中国民族舞的“活化石”。

胶州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个。5000多年前,胶州先民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出了灿烂的三里河文明。近年来,胶州市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秧歌节,高水平承办了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先后荣获“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之乡”等称号。

(青岛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