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民俗学家曹保明:做黑土文化的“拓荒牛”(3)

2018-10-21 02:49:26 网络整理 阅读:81 评论:0

有一次,我正在山上和木帮们拖木,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打来了电话,只听“咕咚”一声,电话断了。后来他才知道,当时是我掉到雪窟窿里去了。他在一次文化访谈节目中说:“每逢年节,合家团聚,我知道有一个人却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东北的许多文化是被他抢救保护下来的。”

这几年,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森林的采伐停止了,林业工人转产改为营林了。现在,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森林文化的珍贵和重要,许多作家、艺术家以及电影电视方面的编辑也来“抢”我的著作进行再创作。这也让我再次感受到,我过去的抢救工作,我用几十年的青春岁月保护森林文化,很值!

民俗学家曹保明:做黑土文化的“拓荒牛”(3)

曹保明出版的部分民间文化著作封面。图片由曹保明提供

我起早贪黑地抢救、保护、传承东北和长白山区的文化遗产,全身心地融入到“民间”,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不等、不靠、不要,去做、去干、去实践。除了森林文化,,我还保护了许多特色文化,如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还有大车店、老板子、老把头的口述史,以及各个领域的传说、故事、民俗、歌谣。因为抢救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了许多村落,如鹰屯、雪村、木屋村,许多村落选我当他们的“名誉村长”。

回想改革开放40年,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文艺工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释放自己的文艺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潮流中去,创造出诸多文化成果,形成了一代人的风格。这40年,我出版了《东北木帮史》《最后的森林记忆》《长白山森林号子》《人参长在大树上》等120多部关于森林文化的著作,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韩等语种在世界流传。这些著作共计2000多万字,我算了一下,平均每天要写三到五千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北京王府井书店还专门开设了“曹保明图书角”,让我至今觉得那是当年挺“骄傲”的一件事。

民俗学家曹保明:做黑土文化的“拓荒牛”(3)

曹保明(中)保护村落文化。图片由曹保明提供

这些年,党和政府给了我很多荣誉,“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而我觉得,所有的荣誉,都应该归功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人民。我只是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的一个基因,而这个基因,永远离不开民族的血脉。我愿意永远植根于民间、植根于黑土地,辛勤耕耘,做一个黑土文化的“拓荒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