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丝绸之路上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探索——记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2018-06-16 21:40:36 网络整理 阅读:96 评论:0

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大地湾文化的发祥,到商周时期先秦文化,以及西汉时期..的传入与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陇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遗留下来大量极具地域特色的古代文化遗存。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精美的历史文物出土,再现于世人面前。

甘肃省博物馆是综合性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8万多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珍贵文物,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何解决文物的各类病害,减缓文物的劣化速度等是不得不面对的若干问题。

过去60多年里,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作的博物馆之一,在传统文物保护修复和现代文物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潮湿环境下壁画和糟朽漆木器保护研究等技术处于全国前列。1956年,组织专家对陇西仁寿山南宋李泽夫妇合葬墓进行清理保护,1960年设立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与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修整室、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工场一起,并称为全国三大文物保护实验室。 自文物保护实验室建立以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陆续开展一系列重要文物保护工作,如:陇西仁寿山南宋李泽夫妇合葬墓清理保护(1956年);秦安杨家沟唐墓出土180余件三彩文物的清理和修复保护(1966年);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墓葬出土400余件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的保护(1971年);嘉峪关五号魏晋壁画墓的搬迁保护(1974年)等数十项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尤其以潮湿环境下壁画和糟朽漆木器保护研究最具代表,其中:“PS—C加固材料的研究”课题获1989年度文化部文物科技进步二等奖;“潮湿环境下壁画加固保护与霉菌防治研究”成果获国家文物局1996年度文物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一等奖;“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五号墓半地下式复原研究”获1996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潮湿环境下壁画地仗加固保护材料与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创新二等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