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高校校园游 预约+刷脸(4)

2018-07-13 05:21:14 网络整理 阅读:110 评论:0

罗志敏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目前,一些大学出台的校园管理制度,虽不尽完美,但也不失为大学在面临校园“开放与秩序”矛盾日益突出情况下的应对之策,对维护校园的宁静具有积极作用,大众应对这一做法给予理解和支持。

不能只是简单“开门迎客”

“大学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提供公共智力产品等方面,而有些社会人士所主张的将校园向大众开放作为游览之地,并不是大学的应有责任和义务。”罗志敏认为,大学即便将校园向社会开放,也应是基于自身条件和现实需求的自觉自愿行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根据目前大学游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和高校,在广泛听取师生和社会公众意见基础上,进行校园怎样开放的民主决策,建立开放的学校管理决策机制,其实是大学最重要的“开放”。按照这种决策方式,有的高校不热门,校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开放,而且,学校可以把部分实验室、博物馆也向游客开放;有的高校太热门,则需要按景区管理、规划。这是处理大学游供求矛盾,平衡各方利益和需求的选择。

张江华也表示,目前,刷脸、预约等方式只是通过建立制度,从而规避一些可能在游览校园时发生的不端行为。“现在的校园游览,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偏重于浅表层次,很难说能给学生发展带来什么真实可见的好处。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发校园游的深度,通过学生志愿者讲解、开放部分教室、校史馆等方式,真正把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传递到每一位青少年心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教育辐射作用。”

“比如可以主动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甚至课堂,邀请适当数量的公众来观摩、体验;也可以举办科技、文化公益讲座,举办校图开放日活动,主动把公众请进来。”王怀民举例说。

而在罗志敏看来,大学的开放,不仅仅单纯地指“开门迎客”,而且是建立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比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虽不能全部向社会开放,但却可通过创办或与当地政府、社会、企业、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创办固定的联合体,如智库、科技型公司等,在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科技推广等服务过程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本报记者 晋浩天 邓晖 本报通讯员 任天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