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2019-11-13 06:00:34 暂无 阅读:1782 评论:0

​边做生意边研发建筑材料环保技术系统和产品,一投身就是18年。18年,投入3000万,获得两项专利26项技术体系和产品,却未能投产。

未能投产的是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

对此,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想到三峡库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民营科技企业,居然能有这么大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技术格局。格局只是其一,重要的是技术,四位院士的集体结论是:技术路线、研发体系成熟,技术先进。

而投身18年搞研发的这个人,却遭遇了不被人理解、被人恶意欠款拖垮生意、离婚净身出户的种种经历。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他本名叫文忠,但他为了纪念自己的研发成果,自己改名为文希元。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如今的文希元已在今年5月,找到了自己的合伙人,启动了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这个追寻了18年的梦想。从建筑垃圾嗅到商机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今年50岁的文希元出生在重庆万州,父母是林业高级工程师,从小在母亲实验室耳濡目染的他,对植物化学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与热爱。于是,他读中专选了植物化学专业,与西南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姐姐时常探讨。

1988年,文希元毕业后被分配到万州一林业企业作采购员,走遍全国找木材。几年下来,业务能力突出的文希元被上级选中,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工厂。

“名义上是厂长,可账上没有一分钱,只有一堆烂木材”。通过工艺处理,文希元带领工人将木材加工成家具,第一单就卖出了12万元。文希元以此为启动资金,慢慢做大。

1998年,文希元辞职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建材商贸公司,承接装修工程,开了9家专卖店代理进口建材品牌,还担任了当时的万州装饰建材协会副会长。

“有一次,在湖南湘西林区,我遇到几个联合国生态修复专家,他们撒了几把药水,就能把污染的小溪变清,把悬崖边坡植绿”。这些神秘又神奇的化学“魔术”,激发了他研究高分子化学的浓厚兴趣。

走南闯北的文希元认识到,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有的甚至直接倾倒到进山沟。这耗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费用,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粉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怎样消纳、合理综合利用建筑垃圾,从此成了文希元心里的一个结。

一边是大量建筑垃圾无处可去,另一边是建设原材料短缺,粉煤灰、炉渣成为紧俏资源。如果能把建筑垃圾进行再生利用,可有效弥补建设材料资源短缺,同时又避免露天堆放占地、扬尘,还能避免填埋破坏耕地。

文希元粗略估算了一下,我国每年共烧制实心黏土砖 7000 亿块,取土 14 亿立方米,相当于毁田 120 万亩,同时还要消耗 6000 万吨标准煤。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世界上 22%人口,这种损耗实在让人痛心。

仅就重庆市主城区而言,如果把每年的300万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或综合利用,则可形成30亿元的产业集群,节约耕地2200亩,节约标准煤6.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74万吨。

文希元的眼中,这些建筑垃圾藏有巨大的商机。投入3000万自学研发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2000年,正当生意风生水起,文希元却做出令人吃惊的举动——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自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量子化学等,还把公司的全部盈利都投入到产品研发中。

一开始,亲人朋友都觉得文希元是在“痴人说梦”,“城市污染关你什么事,你连大学都没读过,能搞出来什么研发”。

“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疯了。”没有外部支持,文希元可以说是孤军奋战。“我承认自己有些偏执,一进实验室能好几天不出来。可能做科研的都这样,没有这股劲儿还真坚持不下来。”

文希元在厂区、料场、实验室三点一线地生活,不久设计出了性能优越、适合中国建筑垃圾的破碎机和制砂设备,设备不仅能把砖、水泥、混凝土进行分类,就连灰尘也能全部回收。

回收只是基础,再利用才是发展之道。根据所生产的再生建材品种的要求,生产出优质的再生骨料,这是制造泡沫混凝土砌块的基础。

而优质的固化剂,更是文希元自主研发的技术核心。不同粒径的骨料经过固化剂的粘结,就成了不同用途的砌块。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泡沫混凝土砌块是免烧的,没有余热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真正的零排放、再循环、再利用。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这种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制造的泡沫混凝土砌块,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聚氨酯建筑材料,用于隔热和保温。不但比水轻、可以屏蔽辐射,而且成本低、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

除了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文希元还涉足了工矿企业固废弃炉渣、矿山尾矿废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城市污泥等领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不仅如此,文希元还进行了矿山岩边植被、客土喷播边坡、植被泡沫混凝土、岩边坡植被护坡、板式垂直墙面绿化的研究与开发,用于采矿后..矿山的植被恢复,以及土壤稳定剂的研究与开发,高效快速控制扬尘污染,硬化路面,防止泥土流失。

为了做一次实验,文希元不惜花18万送样本去国家级实验室分析检测。整个研发项目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烧钱,前前后后投入了近3000万。但多年来所获得26项技术系统和产品,却因没有企业采用,始终没转化为经济效益。

文希元苦苦支撑着这个昂贵却颗粒无收的实验室低谷中获院士认可

用生意支撑研发,不料2008年,生意遇挫,一笔1600万的货款被恶意拖欠,文希元的资金链断了,研发戛然而止,他也因此离婚,而且净身出户。

曾经的千万富翁,突然间一无所有,带着一个背包,一盒优盘,一台电脑,以及300元现金,文希元关掉公司,离开了万州。

“我曾想过要放弃,但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反正已经一无所有了,坚持下来或许还有希望。”2009年,文希元拖了3箱子资料,上北京拜访中科院环保领域的四位知名院士。

“全部都是自己的钱,没人资助我。投入了大半生的精力,花了3000多万,我真的是放不下,见一下院士也是为了心安。”说起当年这一幕,文希元眼角湿润了。

为了纪念自己从工业废弃物赤泥里面提炼出稀土元素,那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文忠”改成了“文希元”。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16叠半米厚的A4纸,摆在院士办公室的桌上。每一个技术体系都精细到装备、型号,“只要有人投钱,立马可以投入生产”,文希元对院士专家们说,“你们要是觉得不可行,我就烧掉了。”

看完这16份沉甸甸的资料后,四位院士沉默良久感慨道,“没想到三峡库区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民营科技企业,居然能有这么大的技术格局,这么成熟的技术路线、研发规划,实在太先进了。”

2011年,文希元登上了《中国循环经济》杂志的封面,这份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办的权威刊物,充分认可了文希元的研发价值。看着这张8年前的照片,文希元说,“当时我才42岁,但看起来就像60岁的样子,非常憔悴。”

时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王建增建议文希元先申请一两个专利,不要全部申请。“技术公开了别人会抄袭,你先建一个中试生产线,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集群。我们来技术评审验收,你希望哪个院士来,就点哪个,我们特许给你的技术体系免费技术评审验收。”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2012年,他主编和起草了国家行业标准《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和《泡沫混凝土发泡剂》,填补国内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泡沫混凝土技术上的空白。文希元还被授予“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影响力人物”,与他一同获此殊荣的清一色是大型能源国企负责人。

他的获奖理由是“以引进、吸收再创造为研发理念,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成功突破了多项行业性难题,还是应用赤泥、尾矿、污泥、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制造泡沫和混凝土相关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专家一致认为,文希元开发的节能环保绿色建材,开创了我国建筑垃圾废渣资源化、高附加值利用的先河,是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重大技术创新。投身18年终于投产

专利有了,荣誉来了,院士也认可了,可文希元依然一筹莫展。

技术转化的前提,是中试生产线通过技术体系评审验收。而一条中试生产线,至少需要4000万的前期投入。没钱搭中试线,就没法把专利技术体系变现,成了一个死循环。目前,全球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泡沫混凝土的情况尚属鲜见。

文希元这匹千里马,苦苦等候着伯乐。“很多人看我学历低,把我当骗子。也有人认可我,可是就是没人真的投钱。”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希元结识了做建设工程的邹国伟。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当时,邹国伟也在琢磨建筑废物再利用。他觉得回收简单,有合适地场地,设备就可。但再利用,用传统的方法成本太高。邹国伟算过一笔帐,加上处理环节的费用还会倒亏;而文希元的技术体系设计框架,已经达到应用成熟的标准,成本也可大大降低。

他是个中专生,却用 18年干了件院士们都惊叹的事

2019年,随着国家环保督察力度趋严,文希元认为大规模量产的时机已成熟,与邹国伟一同成立了重庆卓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5月,他们与重庆彭水县城市管理局签署总投资约1.5亿的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循环利用项目。

该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处理 30 万吨固定式垃圾、年产30 万方全自动免蒸养泡沫混凝土制砖和年产 5 万方全自动透水砖、彩面砖制砖的生产能力,这意味着重庆每年将节约耕地200多亩,有力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文希元组建了重庆循环经济协会固废工业..,还得到了美国医药生物工程院院士宋国立、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张以河等专家的认可,并与之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多个国家级实验室还与他的公司签订成为战略合作单位。

说到未来的梦想,文希元说,“这些年,我都是自学成才,将来等我的技术体系产业化后,我要回归校园,圆一个博士梦。”

文/刘金阳 编辑/张力

图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