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享受明清家具的生命与灵气(2)

2018-06-03 07:26:26 网络整理 阅读:67 评论:0

王家琪:闲暇之时,我们大多都流连于店铺之间,欣赏和寻觅心爱之物。古董店、拍卖行都会经常去看。坦白讲,当时买东西也到处奔波,甚为辛苦。要知道,那时候权威的参考文献很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书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其中最负盛名的,即为著名的美籍收藏家,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者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先生的著作——1971年出版的《中国家具:明至清初的硬木实例》(Chinese Furniture—Hardwood Example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ies)一书。

我基本上就是靠自己看书看实物,边看边买边学习!书,是一遍一遍的看,不知看了多少遍,看到一定时候,就有了点感觉。可是,就算把书烂熟于心,到古董店里,,目之所及的每一件实物又都不会和书上的范例完全一样。所以,也不能机械地套用书本来辨别真假和优劣。难就难在此。古人做家具,都是请工匠来,先依据具体需求做妥帖设计,再取木材,最后雕琢成器,前后至少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可谓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从这里也可见,古人的慢工出细活,和我们今天是如此不同。

除了自己学习体悟之外,“购买”这个环节也并非轻而易举。那时,明清家具已经受到关注,特别是外国人在买。他们出的价钱也很好,所以我们得向家具古董商表明:首先,我们是肯付钱的,有诚意买的;其次,我们买来后会好好善待这些家具,给它们好的归宿,把它们留在中国。这样,那些古董商才愿意把精品给我们。通常,我们看到符合心意的家具,就要赶紧买下,不犹豫。

但也偶有再三犹豫并最终不买的时候。有一次,看了资料以为是会遇到很好的东西,但跑去看了实物后,却没什么惊喜之感,和自己想象中的线条与颜色都有差别。于是决定回去后再静心考虑。扪心自问:“如果这样的东西,摆在我家里,看起来舒服吗?”心底的回答是:“恐怕是受不了。”但是又不甘心!因为遇到还不错的家具,就生怕错过。然后就又跑去看了一趟,还是同样感受。于是最后决定不买。几年后,我再次看到当年那件“擦肩而过”的家具时,觉得自己“没买”,仍是对的。所以,收藏要果断,但不能冲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