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东方美学|四时清供:花道的形式与意趣

2018-09-25 12:36:37 网络整理 阅读:194 评论:0

作者:刘悦笛、赵强

东方美学|四时清供:花道的形式与意趣

中国人湍飞四溢的生活热情,数千年前就寄托在观花、赏花的活动中,但真正的插花艺术,也就是花道,却要到唐代以后才兴盛起来。

四时清供:花道的形式与意趣

据说,古人的插瓶花灵感来自于..“供花”仪式的启发。东汉时期译为汉文的《修行本起经》中说,佛出场的时候,“有一女持瓶盛华(花),佛放光明,照彻花瓶,变为琉璃”——花在..教义中寓意本心清净,不受尘俗玷染,用花供佛,可得“广大福报”、“急速证得涅槃”等“十功德”。最初的瓶花,也就是把供养佛的花放置在盛有清水的器皿中,以保持其鲜艳盛开之态。

《南史》记载,南朝齐晋安王萧子懋七岁时,母亲病危,请僧人来做道场祈福。有人献上莲花供佛,僧人们用铜罂盛水,把花茎浸在里面以防迅速枯萎。萧子懋见状,跪在佛前发愿说:“若使阿姨因此和盛,愿诸佛令华(化)竟斋不萎。”“阿姨”是庶出子弟对生母的称呼。据说萧子懋的虔诚感动了佛祖,佛事连续做了七天,莲花鲜艳如故,母亲的病也痊愈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瓶花还很难说是“插花艺术”,一方面,瓶花是供佛之用,与中国固有的赏花、咏花传统还没有汇合;另一方面,此时的瓶花只是折取花枝,简单放置在器皿,没有人的才思、情致的注入。若要成为真正的“插花艺术”,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瓶花走进凡俗人生、日常生活;第二,人把瓶花看作自己艺术构思、创作和审美欣赏的对象,将自身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投射在花道上。

东方美学|四时清供:花道的形式与意趣

“插花艺术”要走进凡俗人生、日常生活

家家喜为俗,人人迷不悟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人的赏花热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狂热地步,花道就形成于此时。根据史书记载,唐代社会风行赏花、观花,尤其嗜好牡丹,每年暮春,牡丹开放的时节,长安阖城老幼,不分男女,争相寻花、访花,“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白居易在一首《买花》诗中曾记述过这样的盛况: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喜为俗,人人迷不悟。

买花自然是为了欣赏的方便,但如果百朵牡丹,价格竟然高达“五束素”(二十五匹绢),那就有些离谱了。但也就是为着欣赏的方便,最大可能地把花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居室住所,才催生了种种花事。《开元天宝遗事》中曾记载过一种叫做“移春槛”的奇异发明:权相杨国忠的子弟们每到春天,就把各种奇花异草种植在栅栏中,下面用木板托起,,装上轮子,走到哪儿都要拉着,以便随时观赏——看来,这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花车”了!

东方美学|四时清供:花道的形式与意趣

插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