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茅子芳: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工匠(3)

2018-07-28 00:44:35 网络整理 阅读:158 评论:0

1964年,朱友麟去世,茅子芳这个“编外徒弟”无法再行请教,只好走上了“修行靠个人”的路,在继承传统刻瓷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素描、刺绣、金石、摄影等艺术风格,创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刻瓷作品。“刻瓷就是在烧制好的瓷器上写字作画的一门技艺,是以刀代笔在瓷板、瓷瓶、瓷盘上,表现素描、线描、中国画及书法的艺术,它将绘画与錾刻结合,被誉为在瓷面上‘绣花’。”茅子芳说,传统的刻瓷都是在白瓷上刻制,刻完以后再涂上颜色,但他另辟蹊径,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首创深色釉瓷来刻制,“不用上色,光是根据不同的工具、刀法、疏密,就可以创造出至少五种色调的变化。”

刻瓷考验的是综合素质

花低价买来的瓷盘,经过茅子芳的錾刻后,作为国礼,先后送给到中国访问的外宾朋友。茅子芳的刻瓷作品,几乎不参加任何评奖,他宁肯摆摊卖鞋,也绝不出售自己的作品,因此有人说他活得太累。

凭着高超的技艺,茅子芳从不追求选料,“只有废物人,没有废物料,创作者肚子里要有积累,一看到这原料,脑子就要反应出来适合做什么。”在茅子芳看来,料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人的水平有高低。“技术是一种手段,材料是一种载体,我要求徒弟必须要有好的文化基础和绘画基础,必须要自己会创作,刻瓷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茅子芳的家里堆满了藏书,“我的藏书不够一吨也差不了多少,其中有一半可以说都是历史书,还有的就是文学书,再一个就是我的业务书。”几年来,茅子芳陆续出版了印章、刻瓷和玉雕方面的著作,还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文章,“我要从理论上研究这门艺术,力争做一个有文化的老工匠。”他如是说。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通讯员 石文

茅子芳,1943年4月生于北京市西城区,工美老工匠,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茅子芳1962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3年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擅长玉器雕刻,俏色印章雕刻、刻瓷、木雕、葫芦造型、雕塑等,著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俏色印章艺术》、《北京刻瓷艺术》、《玉琢成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