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远古大灭绝,仍有“幸存者”(2)

2019-01-12 11:41:23 网络整理 阅读:186 评论:0

长期以来,二叉羊齿被认为存活在大灭绝后的中生代,分布于南半球更南方的地带。但2006年,研究者在约旦境内死海附近地区发现了早于大灭绝事件的二叉羊齿化石,这暗示了这种古老的种子植物起源于二叠纪末绝灭事件之前,并在大绝灭中幸存。

当时一些科学家对研究结果提出质疑,因为该化石没有包含生殖器官的标本,而通常认为生殖器官对鉴别植物至关重要。此次最新标本包含花粉器官,基本确认了2006年的发现。

揭示植物演化之谜

此次发现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化石产于古纬度约南纬15°的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半湿润,具有明显的干季特征。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植物学家Cindy Looy认为,很少有化石来自这种环境,这对古植物学家理解植物进化和几种主要植物谱系的起源有着深远影响。研究者用这些化石校准植物的进化模型,,因此最新的发现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不同物种分化时间的估测。

这一发现同样引起了中国古植物学家的兴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告诉《中国科学报》,“此次在约旦发现的一些晚二叠纪松柏类化石具有典型的罗汉松科叶枝宏观形态和气孔器微观构造,极有可能代表了最早的罗汉松科和现生松柏类冠群的化石记录。而在此之前,最早的罗汉松科化石发现于距今约2.45亿年的中三叠世地层。”

远古大灭绝,仍有“幸存者”(2)

中三叠世植物化石 概念图

他同时表示,此次发现中另外两大令人饶有兴致的类群是本内苏铁类和盔籽类,它们是现今已经绝灭的两大类种子植物。由于特殊的生殖器官构造,在不同演化理论下分别被认为和被子植物的起源有关,甚至有可能代表了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

地史变迁的见证者

中国科学家长期致力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对陆生植物影响的相关研究。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团队基于我国华南(黔西滇东)地区的材料,发现赤道地区陆生植物在二叠纪末发生绝灭,以大羽羊齿植物为代表的华夏植物群在这时期遭受重创,消失殆尽,植物多样性大幅度降低。而且这一绝灭事件与海洋动物几乎同时发生。

“植物化石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对陆生植物影响最直接的材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万明礼表示,“对大灭绝事件之前的植物化石展开研究,并探索其时空分布,首先揭示出究竟哪些植物深受灭绝事件影响和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消亡。其次,可检查出究竟有哪些植物成功越过灭绝事件并存活至三叠纪。对这些植物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发现植物应对灾变事件的生态策略。”

植物化石不仅能为人们认识植物起源和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也是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古生态和古地理的优良载体。通过研究地质事件前后的植物和植被演化,无疑将为人们认识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下森林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