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2019-12-16 03:46:30 暂无 阅读:1119 评论:0

何为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距今至少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它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的“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古琴

琴文字起源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诗经.风雅颂

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三籁琴音

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它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

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

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三籁琴音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琴调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正调音域有四个八度一个大二度。

古琴的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

散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

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彩,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

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样式构造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剑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七弦古琴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就构造而言,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文化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在琴的领域,也同样有流派之说。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琴文化领域,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琴派

琴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千年文化缩影,你也可以懂一点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琴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沉淀的缩影,关于古琴的种种,三言两语永远无法体现出其魅力所在。我们要学习古琴中带给我们的高贵气节,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使其蓬勃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