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此人熟读兵法,谋略堪比皇叔刘备?他曾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2020-04-10 12:41:22 暂无 阅读:1882 评论:0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诸葛亮南中平定战,与其说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相结合,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策略,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倒不如说马谡献计的一次经典案例:怀柔政策和武力征服等多方手段相融合,圆满地使用“恩威并举”的谋略,完善解决了汉夷分治,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前往南中平定叛乱。临行前,参军马谡送上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诸葛亮采纳此建议。马谡对南中夷人所采取“攻心战”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中注引东晋文学家习凿齿撰《襄阳记》:(马)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资治通鉴·魏纪二》同样记录马谡的计谋。

三国此人熟读兵法,谋略堪比皇叔刘备?他曾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马谡对南中夷人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有异曲同工之妙。马谡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而《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换成白话: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出于不得已。虽然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平定南中叛乱的特殊作战的要求提出,但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诸葛亮南征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执行马谡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马谡的“攻心为上”的南中平乱策略,归根结底就是“刚柔并举,以德服人”。特别是“以德服人”,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军事策略相一致。

三国此人熟读兵法,谋略堪比皇叔刘备?他曾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曹操口中的“织席贩履之辈”,却能成为三国中最具传奇特色的昭烈皇帝。在即无天时、地利、人和,也无名望、人脉,只可倚兄弟之力不可倚兄弟之势。仁义就成了刘备最后的依仗,最后的出路。丢了仁义,剩下的都是死路;坚持仁义,才能搏出名望,拼出出路。为此,刘备在任何场合都会收买人心,时时以“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示人。救徐州,免遭生灵涂炭;新野败,携民一同过江;入西川,于民广施恩惠。刘备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却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诸葛亮,周瑜、王朗嘴中的“诸葛村夫”,反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一生遵循“仁、义、礼、智、信”。平日里,善待军民;平南中,七擒孟获;沪水岸,哀悼亡灵。诸葛亮,早期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后期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成为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

三国此人熟读兵法,谋略堪比皇叔刘备?他曾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马谡的“攻心为上”谋略与刘备的“弘毅宽厚”行为及诸葛亮的“宽大仁慈”品德是一脉相承,都是反映三国蜀国中治国、治军、治民乃制胜思想的精华。

笔者按:韬略,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泛指兵书。借指谋略,计谋。马谡,本是一个主政地方的官员,却能在诸葛亮南中平定战中献出“攻心计”,收服南中夷人,一举平定南中,使蜀国能安心、放心及全心地北伐魏国。《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正所谓,得人心者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