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2020-05-31 12:33:22 暂无 阅读:835 评论:0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襄王就是一个如同血狼一般的人物,他来势汹汹让赵国有点吃不消。但是赵国也有自己的办法,赵国以廉颇为首,采取防御为主,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三年时间把秦国拖得摇摇欲坠,最终双方进入到和平谈判中。

关于那一次和平谈判,可能很多人都不敢想象,秦赵两国对峙三年,都已经打得有点精疲力尽,秦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而赵孝成王更是把这一次和平当做了自己的命。所以双方虽然在前线打得热火朝天,但是在和平会议之上,两国的外交使者却是表现得非常的热情,甚至一度让人感觉战争结束了,和平要到来了。而且根据一些非官方史料的记载,当时赵国的使者与秦国的使者交谈了很长时间,双方大约有半个月的时间在那里喝酒聊天,好像战争已经被酒桌文化给取代。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当时的赵孝成王和很多大臣都以为,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秦国马上就会撤兵了,周围的国家也觉得,这两兄弟打了这么久,终于要进入到和平阶段了,大家可以消停一会儿了。但是和平谈判还没有过去两个月,突然之间和平就破裂了,秦昭襄王由原先热情的和平态度变成了可怕的战争欲望,然后就是双方的进一步对抗,廉颇被迫换成赵括,双方一场血战40万人横死当场。

说句实在话,当时赵国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山东6国也没有转变过来,他们不理解秦国由原先的主张和平怎么突然之间变得要死要活,要打一场血战了呢?后来学者解读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秦昭襄王一开始就是奔着战争的目的去的,他所谓的和平谈判就是一个借口,他就是害怕山东6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因为在史书记载中,赵孝成王这个人非常的聪明,他在一方面准备战争的时候,一方面在拉拢山东六国,准备共同对抗秦国。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虽然秦昭襄王有白起在车,但是双方关系很矛盾,而且秦国也没有自信能同时与6个国家对抗,于是他就要想办法化解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冲突。要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所有的国家误以为赵国不打算打了,并且要和秦国合作。所以这时候如果哪个国家帮着照顾来打秦国,那就会搞得里外不是人,甚至以后还会遭到这两兄弟的混合双打。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秦国才会表现的如此诚恳,让所有人以为战争结束了不用插手了,赵国接下来自己搞定就行了。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等到几个国家都准备束手旁观,而且被秦国的利益所勾引,那么秦昭襄王就可以真正出手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白起悄然出山,廉颇的防线被迫改变,赵国根本没有做好打硬战打死战的准备,所以在最后的博弈中,赵国输了输的很彻底,而且还没有人来救援。就在赵孝成王,跪在秦昭襄王面前,把6座城池献出去的时候,赵国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所谓的和平根本不掌握在所谓的谈判之中,和平永远是打出来的,只有自己有战斗的能力,有战斗的欲望,别人才会跟他谈和,否则的话胆小只会被欺负,为了和平而和平,只会输得很惨。

看完这一段记录,相信大家对于当年的战况也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赵国它不仅仅输在了国力之上,而且输在了君王的意志之上。一个国家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安危依托于其他国家的喜好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和平,只有实力之上的和平,我们可以不主动打别人,但一定要手握实力,并且有敢于战斗的勇气,别人才会愿意考虑和平。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赵孝成王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终只能被强大的秦昭襄王打败,曾经的清王朝也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被打得头破血流。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