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2020-06-02 18:28:45 暂无 阅读:1196 评论:0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唐朝女皇帝武则天

穿越剧盛行的今天,我们好多人有时候就会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穿越到了古代,我们会怎样?而唐朝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穿越朝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白、杜甫等流传千古的诗人都是唐朝的。很多人都想见一见大唐的繁华盛况。我们可能会想,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鲜衣怒马成就一番事业,大到去唐朝造飞机大炮,小到造玻璃肥皂。

武能安邦定国,商可富甲天下,就是文也可以盗用一些未曾出现的唐诗宋词,而在文坛享有盛名。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户口问题。想要存在着你首先都得有一个身份吧,咱们不能去当“黑户”。当然,那些想着魂穿、胎穿的除外。要知道,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来帮助国家统计人口,全是人工统计,那么户籍政策只严不松。这么看来,时空穿过去的话,想要在大唐长安落户也是一个问题呀!流动人口如何拿到当地户籍?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也是唐朝最大的城市,虽然唐朝的户口制度都在遏制人口的流动,鼓励“安土重迁”,但是由于唐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渐渐地被打破,在唐中后期,人口渐渐向大城市流动,这在长安异常明显。有唐代科举制的实行吸引了很多读书人参加科举外,还有更多的是唐代日益繁荣的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吸引了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繁华长安

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大量逃亡人员背井离乡,异乡逃生,这种种情况挑战了当时唐朝的户口管理制度。当时如何管理户籍成为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从《长安志》记载的“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说在长安城中,可供外来人员居住的店是有限的,然而外地商人来的太多了,简直无穷无尽。从这里,见到当时长安的繁华之外,户口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了。

类比现在,我们会想到,要想在现在的北京落户,你可以去北京上学,然后在北京考公务员或者进给解决户口问题的国企,再不行,你可以在北京工作慢慢积分来达到拿到北京户口而留在北京的情况。但是这在唐朝到底可不可行呢?唐朝诗人李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长安大放异彩,但是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也不是长安人,而是巴蜀人或者还有记载他是塞外人的,对比李白,他留在长安了吗?拿到长安户口了吗?你不得不承认李白他到啥时候都不是长安人,虽然他在长安生活过很长时间。

对于这些流动人口,唐时也颁布过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但是并不见什么很严厉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情况。总体来说,官府对外来无户籍人员的限制逐渐松弛。甚至在某些岗位,还允许无京城户籍人员来做,唐玄宗时下令,对杂匠、掌闲等职位“先取浮逃及无籍”人,就是这些岗位优先那些流动人员。可见,后来官府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不可阻止,承认了流动人员会使城市更加繁华。

而对于想拿到长安户口的人来说 ,一般需要有亲人在长安,或者是被买来做奴的人,等于“关系落户”;他们想落户长安,需要由亲人家或买奴方向官府申报,申请户籍,随后按照户籍编写制度一步步审核,即可拿到户籍。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李白唐朝户口制度:相对人性化

户口是什么,对你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造册,便于管理识别。在我们这么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户口政策一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的户口政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甲骨文中,《殷墟书契后编》就有这样关于人数的记载,“八月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在后代中,周代有专门的“司民”这一官职专门掌理户籍,秦朝的商鞅变法时对户籍也做了一系列改革,到了唐代,户籍制度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唐代造纸术已经成熟,唐朝政府会专门有用当时质量最好的黄纸来撰写户籍信息,加以保存。

1、手实编制、不误农事

唐朝的户口档案主要是依据手实、计账来编制的,《唐会要》记载:“县司责手实、计账赴州依式勘造”,这是说有关部门是按照手实、计账来编制的。而手实是什么,登记居民户内人口、天地数量和承担的徭役情况的册子;记账是登记,上报人事,户口,赋税等的账册。记账也是根据手实而进一步编写的,户籍档案则是根据这两个底稿来有所侧重的编写。

唐朝史书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是有明文规定“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至三月三十日讫”,是说唐朝户籍三年记录一次,在正月上旬开始,到三月三十日结束。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农闲时期,唐政府编写户籍还考虑到了不耽误农民种地,在时间上考虑的也是很全面了。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大唐街道人口众多

2、三年一改,多级留档

自从汉代蔡伦造纸以来,人们发现纸张的妙处后,经过后来不断地发展,到唐朝,造纸术已经很完备了,“洛阳纸贵”也是唐朝的成语,唐朝涌现了众多的诗人,诗人写诗用的就是唐朝的纸张。在唐朝,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质量的纸张,政府用纸也不存在嫌弃纸张贵而舍而求其次的道理。

所以,根据各种不同资料的重要性程度,唐政府是有一套专门的用纸制度。皇帝的诏书用的是规格最高的黄纸,而统计户口的纸张和这种诏书用的是一样的黄纸,这种纸易保存,不易损坏。从用纸上也可见唐代政府对户籍的重视程度。

上文已经说到,唐朝的户籍三年一造,那么三年之后有了新的户籍,那么旧的户籍记载会销毁吗?答案当然是会的,但是不是三年后得到新的,立马把旧的销毁,而是过很多年之后,得到了很多次更新的户口档案留存,然后把肯定用不到的销毁了。

这样来说,政府手里肯定有很多份户籍留存,也为在三年新造的时候,少花费点人力物力做出了贡献,准确说在三年后你可以拿着三年前的去核对,修改就可。对于这些户口档案的保管,毫无疑问是政府保管,而且政府自己留着一份原档,还会抄录一份给上级政府交差,有多少上级政府就会交多少份户籍,这么多“重复留档”也避免了档案丢失,和防止了有人伪造档案,毕竟你可以收买一级政府,但是收买多级政府这个难度是有点大的。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户籍管理文书充满实用性的户籍制度

在现代,我们出生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取名字上户口,大多数人到了初三要中考的时候要办理身份证,接下来中考、高考等各种考试,已经以后的生活出行都免不了用它。其实,户口对国家来说,有很多作用,当代户口,可以让国家了解人口情况,也便于管理。在唐朝,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是,在古代由于经济制度等的不同它的户口管理等和现在也是有点点不同的。

1、对政府来说

唐政府如此在乎户籍的管理,肯定不是闲来无事,单纯的想知道自己的国家有多少人的。首先,也是最基本的作用,唐朝政府希望可以通过户口政策,加强对人口的管理,限制人口流动,让人们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好好为国家,为自己种地干活,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要知道,唐朝也是小农经济,很重视农业,而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国家就得让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呆着种地。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根据人的性别,年龄等来分配土地,这也需要先知道国家到底有多少人,才可以对这些人加以分配。

其次,户口档案是唐朝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主要参考。每家每户有多少人,多少劳动力,种着多少地,要出几个人来参加“义务劳动”,都是不可以凭着一张嘴说的,都要证据来支撑,而这个户籍就是支撑的主要来源。

再次,唐朝的户籍制度下,人被分了几等,比如商人就是“贱民”,这种等级明显的被反映在户口档案上,从这里,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自己是什么户口。越是所谓的“贱民”,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缺少相应的权力。从这点看,户口政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总的来说,对政府而言,户口制度有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作用。

2、对百姓来说

户口的作用对老百姓的作用很明显,基本相当于户口本和身份证对我们的作用,户口上的等级直接规定你对这个国家有多少义务和有多少权力。你参加科举,需要调查你的户口,你去做商人行走天下,越要户口去换一个路引。户口代表着你的身份,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也是根据你的户口来给你分配土地的,没有户口,相当于你没有拥有土地的资格。

在大唐“帝都”长安落户,要满足啥条件?大唐户口管理人性且实用

大唐百姓总结

看来,在唐朝长安落户,有学历当然是不够的,你必须有在长安谋生的本事。有很多大商人,没有学历但是可以在长安很好的活下去,而有些落第举子在长安反而过得落魄潦倒,最终无奈回乡。在《太平广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举人陈季卿,本是进京赶考,多年未考中,无颜回乡,流落长安靠卖书判(为考试而准备的范文)为生。不论是科举学习来长安,还是来长安找活,或是在长安做生意,都是不会给解决长安户籍的。但是长安也并不驱逐没有户籍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殷墟书契后编》

2、《唐会要》

3、《太平广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