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2020-09-16 12:42:45 未知 阅读:670 评论:0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一代代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们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气派古建、古镇,成就了今天江南地区的众多著名古镇,成为了名声在外的著名景点。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要数江南六大古镇:周庄、乌镇、西塘、同里、南浔、甪直。它们虽都为江南古镇,却各有各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故事。今天我就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下同里古镇,据说它的名字由来是因为镇上太有钱才换的名,简直太肆无忌惮,让我们来了解它的故事。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拍摄于江苏省苏州市。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同里虽没有周庄、乌镇、西塘这般名声在外,不过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古镇面貌。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畔,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整个同里古镇由“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横跨河上的四十九座古桥又将整个镇连成了一体,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典型水乡古镇风貌。镇内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的宅第、花园、寺观、名人故居等。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同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春秋时期为吴地最为富庶的地方,就取名为“富土”。说实在这个名字相当的直白与接地气,但也透露着几分自傲之气。到了汉唐时期这里变得更加的繁华。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不过取“富土”这个名字当地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很早以前,在浙江富阳(古称富春)一带因灾荒,很多人背井离乡来到了这里,经过辛勤劳作,很快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人们就将这里称为“富土”。到了隋炀帝在位时,由于执政不利,再加上灾害天气,使得国库空虚,于是隋炀帝就下旨来江南富庶之地征粮。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富土当时富甲一方,成了征粮的主要地区,当时的富土百姓是焦急成分,便请了镇上的一名金秀才想办法。钦差一到,便催缴粮食,此时金秀才说道:“我们这里今年同样受灾,已无粮可交。”钦差大怒:“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秀才解释道:“此地并非富土,而叫同里。”钦差听后很是迷惑,于是在镇上巡视一番,发现见到的全是“同里”,而无一点“富土”痕迹,于是只好罢休。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那这个秀才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把“富土”两字相叠,去上点,中横断,拆成了“同里”二字,于是同里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据史记载,同里自古就为吴中重镇,富甲一方。由于古时进出镇都需船运,所以避过了多次的兵乱之灾,也成了众多富商绅豪安居的理想之地。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流传的这个故事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或许也是人们杜撰的故事,不过从“富土”更名为“同里”,也显示着中国人“富而不露”的传统观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如今同里古镇是著名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拥有着退思园、三桥、耕乐堂、王绍鏊纪念馆、松石悟园、陈去病故居、罗星洲、南园茶社、崇本堂、嘉荫堂等众多宝贵的历史遗存,也成为了景区主要的景点。此为明清街,古镇商业街之一,较好保留了江南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和国内众多古镇一样,同里也有着自己美食文化。闵饼、袜底酥、状元蹄、青团子、猪油年糕等都是当地的特色。图上这位老奶奶在处理的这个东西叫芡实,当地俗称“鸡头米”,产自同里西北荡,是同里土特产中的上品,有着“水中人参”之称。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在同里众多的古建中,最具特色的要数这里:丽则女学。位于同里镇新填街南濠弄,紧靠江南名园“退思园”。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退思园第二代主人,年仅19岁的任传薪创办了“丽则女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开办女子学校绝对是一大创举,也开启了吴江女子教育的先河。

江苏这个古镇因古时太有钱,才改了名字,如今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任传薪在金松岑、陈去病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下,深感广兴学校是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而女子的教育尤为迫切。当时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园和宿舍,聘请名师。办学之初,困难重重,任传薪毁家兴学,捐赠家藏书籍50000余册建图书馆,还开设实验室、小工厂等,并在校外建操场等。如今这个建筑都被完好保存了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迹与见证,也是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