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2020-10-23 08:41:56 未知 阅读:640 评论:0

“因此,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约定,一切屈辱都是惩罚,一切失败都是神秘的胜利,一切死亡都是自尽。”——博尔赫斯

在过去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原则和淘汰机制,或隐或显。一旦走错一步,都可能从权利的制高点沦为败者,万劫不复。所谓的逆袭,更是无从谈起。

这时“深思熟虑”就显得额外重要,原本“深思熟虑”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利弊后能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当这个过程过于冗长,机缘也可能逆转,“深思熟虑”就改变了性质,成为了纠结。

01从出身说起

“古人不见今时月,金月何时照古人。”——李白

千百年来,世界的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仿佛只有在宁静时依然盯着人们的月光。

古人对“人生无常”这四个字的感悟,应当比今人深刻得多。所有的一切只消一丁点意外都可能香消玉损。

但即使在看惯了无常的古人眼中,李商隐家族的命运也无常的过分了点。

从曾祖父开始,每一代都才气逼人,一模一样地考试做官、娶妻生子,然后在即将踏向辉煌的时刻,英年早逝。

李商隐十岁时,他的父亲李嗣入幕江南,毫无例外的客死他乡。全家不得不千里迢迢地带着父亲灵柩回乡安葬,本不富裕的家庭,把全部身家都用在了这次路费上。

父亲的早逝,让母亲变得只能关心生计,无暇顾及对他的爱,他逐渐变得内向、敏感和怯懦。

父亲什么都没给李商隐留下,只留下了一个即激励他,又折磨他一生的名字:商隐,后取义山为字。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在那时,字与名字之间有特殊的意义关联。商隐和义山,寓意商山四皓隐者之高义。

秦时,始皇帝选拔了七十名饱学之士授予博士之职位。到了秦末之乱,有四名博士隐居在商山上。刘邦多次派人聘请他们出山做官,但每次都遭到拒绝。四个人作《紫芝歌》以明志,表示自己宁愿啃食野菜、终老山中,也不愿意出山入仕。

父亲为李商隐取的名字,也是希望他能在世俗的诱惑和大义面前选择后者。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商于》李商隐

这首商于是李商隐而立之年时,路过商山脚下的四皓庙写下的。这个世道是属于尔虞我诈的张仪之辈,而真正正直善良的人,应该如商山四皓一样归隐山林。

可是他仍然挂念着四皓在之后的定国之功劳。于是写道:“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而今的四皓,被人祭奠,清烟化为云雾缓缓地向着长安飘去,被后世歌颂。

最终在纠结中,功名之念占了上风。他想用清高和孤傲在这个圆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父亲不知道,成年后的李商隐陷入了太多类似这样的纠结。

李商隐在每一个抉择关头,都不愿辜负父亲的期许和自己的名字。但因错误地定了自己和世界的位置,深思熟虑后的他,总是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02年少求学

十岁以前,李商隐跟随父母在江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全心全意地教导他的学业,从五岁起,就开始教他背诵儒家经典。

但父亲过早的离世,失去支持的孤儿寡母艰难地带着父亲的灵柩踏上了归途。

一场丧葬费用,耗尽了家产。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守丧结束后,为了补贴家用,李商隐谋得两份差事:贩舂和抄书。贩舂就是买来带壳的谷物,捣去皮壳后变成细粮再转手卖掉。

贩舂一天天地磨练着李商隐的意志,在抄书的谋生中扩大了他的阅读范围。从此他开始了不成体系的自学。

倘若他的命运顺此而下,注定无法考取功名,文学史上也无法将失去一片瑰丽的风景。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又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位老师身上只有清高,没有半点现实。

他不在乎任何功名,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也不以仕途为目的,教导学生。

可是,李商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兴趣。家道中落的他,必须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怀着一颗不得不功利的心,跟着一个完全抛弃功利的老师学习。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十六岁就以擅长古文而闻名。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副不肯苟全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遗憾的是,为了将来,他又不得不臣服于现实。

03道山修行(多情和无情的纠结)

道教,在唐朝被尊崇为国教。

原本不过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谁知统治者们也经不起长生不老、辟谷修仙的诱惑,就连皇室的公主也要出家修道。

大人物的一举一动,都牵连甚广。

公主入道,势必有众多宫女随从,慢慢地道观渐渐变成了奢侈风雅的场所,戒律清规始终抵不住情绪的躁动,进而诞生许多值得被同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直到李商隐的时代,女道士以至于道观的形象,渐渐地暧昧了起来。

唐朝的士子们,为了预习功课,总喜欢找个清净的地方。而道观恰恰符合他们的要求。

年少的李商隐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专心应付科考了。他前往玉阳山,寻得一处道观住了下来,一半温习,一半修道。

很多人猜测在那些年里,李商隐在玉阳山发生了爱情。他们不辞辛劳地在李商隐道教主题的诗词里,寻找蛛丝马迹。然而,却没找到任何证据。

这首《碧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人们喜欢李商隐的诗,喜欢它的凄美和朦胧。但往往越美的东西,人们很难读懂它准确的含义。

这些朦胧,引发了各种歧义。但正因如此,它才能把更多人情绪带入其中。

我们能在无法言传的字词里,意会到情感汹涌而来。

然而,在儒家的社会里,感情丰富的男人,总被看做没有出息的。

李商隐再次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歧视,纵然礼法难容,他也要以一颗纯粹的心,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应当被同情的一切。

04应举之路:第一场冲击

在传统儒家的观念里,一个人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如若自我推荐会被视为极其恶劣和低下有失尊严的行为。

但在唐代虽然继承着儒家的传统,但举国上下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越是张扬、不畏惧自我推荐的人,越受欢迎。由于采取的并非糊名制的阅卷,考官往往会根据考生的名气与关系决定名次。

自媒,就显得额外重要。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可是李商隐,即秉承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又秉承着父亲借着名字给予他的期许。坚持着不自媒的底线。

更不巧的是,为数不多推崇古文的大家韩愈,也在那段时间去世了。李商隐擅长的古文更加跌入了冷门。

从十几岁开始的考试都以失败而结束。

在不满的情绪中,他写诗嘲讽道:“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人生中第二位恩师:一代文宗令狐楚——当时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中坚力量。

在出任东都留守时,李商隐的拜帖,进入了令狐楚的法眼。

他从年轻的李商隐身上寻找到了灵魂的契合,于是他把李商隐留在身边,悉心栽培。

不仅如此,令狐楚还让他与自己的子侄一同学习。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也和他成为了至交好友,在令狐绹的带领下,他在贵族的人脉圈,也如鱼得水。

在他26岁时,凭借自身的才华以及令狐楚父子对考官的施压,高中进士。

在当时有一种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那个年代,50岁能考中进士的,都算年轻的了。

坚持清高的他,终于少年得志,拿着一手好牌,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并不是清高的胜利。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多年以后,他依然处于同样的位置,入仕的起点,仿佛终点一般。

那时候的他也终于有一点反思:现实过于黑暗,自己不应该以过于清高的姿态,在这个肮张不堪的世界中生存。

不过他只能看出症状,却不知用何种药物医治。他的清高和君子之道,从没有教会他如何在千疮百孔的世界里经营。

沉溺在自己规则中的人,在社会规则残酷的淘汰下,注定要走向灭亡。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05卷入党争

一年以后,他的老师令狐楚病逝。在处理完毕老师丧失不久,他应李党的骨干王茂元聘请做了他的幕僚。

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想将女儿嫁给了她。再三纠结后,他应允了下来。

正是这个抉择,将李商隐拉入了万劫难复的深渊。

王茂元是老师令狐楚的政敌,无论在牛党还是世人眼里,这无疑是对老师的背叛,和忘恩负义。

他也为自己纠结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复审中被除名,正式授予官职的时间推迟一年。

倒不是李商隐不明白其中利害,只是他就是这样纯粹尊崇内心的人。

从后来的史料和诗词来看,纵使他对这个世界抱有不满,但他从未后悔与王茂元的女儿结为夫妇。

开元三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到地方做县尉。看似平调,其实是被调离了中央的政治中心。

由于不精于人情世故,经受排挤,在归隐与否中的问题中极度纠结。当官仅仅一年,便辞职了。

两年后,他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等于再次进入了中央机构。

可是这时候命运和他开个玩笑,母亲在他事业上升期,去世了,必须守孝三年。

而这三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岳父也在次年去世,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06复入朝堂

为母亲服丧期满,李商隐返回长安。继续担任他那微小的官职。在他守孝的那几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然而他还朝时,岳父却已经去世,他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再次得势的牛党,对政敌不断地打击。李党党魁李德裕罢相。

就在这时,他吟诵了一首十分不符合时宜的诗:

羽翼殊勋弃若遗,皇天有运我无时。

庙前便接山门路,不长青松长紫芝。

——《四皓庙》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四皓为汉惠帝出山,为汉朝奠定了功勋,然而功成之时,就是弃舍之日。唐诗中有太多借古喻今的文字,每个人都能看出这首诗暗含的意思:李德裕,在立功之时得不到奖赏,而当利用完后,就弃如敝屣,令多少人心寒呀。

就在这李党彻底败亡的时节,李商隐吟唱出这样的诗来,毫无疑问的自毁前程。

无可奈何,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同样,他也看不惯政治,正如政治越来越看不惯他一般。

不过,李商隐已经厌倦,他不知道失去背景的自己还能再这个微小的岗位上呆多久。

对升迁心灰意冷的他,只得另谋出路,他的理想始终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

数年后,他的王氏妻子病逝。

那年七夕他写下了一首悼亡诗: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

又到了七夕,有多少情人相拥在一起,仰望银河。曾经的自己,因为生活和妻子聚少离多,而今阴阳两隔,再见无期。还不如牛郎织女,一年尚有一次可以相会的日子。

终于,数年后,在郁不得志中,在落落寡欢中,在对妻子的思念中,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抱憾而终。

纠结一世的李商隐,如何变成时代的牺牲品

所以的一切看似李商隐个人不明智的错,其实这是那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的错。人们只能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

李商隐在入仕和隐退中抉择,在藩镇和朝廷中抉择、在家庭和党派中抉择。

在那个时代看来,李商隐无疑是是个失败者,但正因为他的“失败”,让他在后世一千多年,大放异彩。

那个时代没得选,而这个时代,只要你坚信你的目标和情怀,只要你拥有真正的才华,这个时代一定会给你回应。#李商隐#儒家#博尔赫斯收藏

父亲什么都没给李商隐留下,只留下了一个即激励他,又折磨他一生的名字:商隐,后取义山为字。

在那时,字与名字之间有特殊的意义关联。商隐和义山,寓意商山四皓隐者之高义。

秦时,始皇帝选拔了七十名饱学之士授予博士之职位。到了秦末之乱,有四名博士隐居在商山上。刘邦多次派人聘请他们出山做官,但每次都遭到拒绝。四个人作《紫芝歌》以明志,表示自己宁愿啃食野菜、终老山中,也不愿意出山入仕。

父亲为李商隐取的名字,也是希望他能在世俗的诱惑和大义面前选择后者。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

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商于》李商隐

这首商于是李商隐而立之年时,路过商山脚下的四皓庙写下的。这个世道是属于尔虞我诈的张仪之辈,而真正正直善良的人,应该如商山四皓一样归隐山林。

可是他仍然挂念着四皓在之后的定国之功劳。于是写道:“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而今的四皓,被人祭奠,清烟化为云雾缓缓地向着长安飘去,被后世歌颂。

最终在纠结中,功名之念占了上风。他想用清高和孤傲在这个圆滑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或许,父亲不知道,成年后的李商隐陷入了太多类似这样的纠结。

李商隐在每一个抉择关头,都不愿辜负父亲的期许和自己的名字。但因错误地定了自己和世界的位置,深思熟虑后的他,总是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02年少求学

十岁以前,李商隐跟随父母在江南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全心全意地教导他的学业,从五岁起,就开始教他背诵儒家经典。

但父亲过早的离世,失去支持的孤儿寡母艰难地带着父亲的灵柩踏上了归途。

一场丧葬费用,耗尽了家产。

守丧结束后,为了补贴家用,李商隐谋得两份差事:贩舂和抄书。贩舂就是买来带壳的谷物,捣去皮壳后变成细粮再转手卖掉。

贩舂一天天地磨练着李商隐的意志,在抄书的谋生中扩大了他的阅读范围。从此他开始了不成体系的自学。

倘若他的命运顺此而下,注定无法考取功名,文学史上也无法将失去一片瑰丽的风景。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老师。

又幸运或者不幸的是,这位老师身上只有清高,没有半点现实。

他不在乎任何功名,在传道受业的过程中,也不以仕途为目的,教导学生。

可是,李商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兴趣。家道中落的他,必须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怀着一颗不得不功利的心,跟着一个完全抛弃功利的老师学习。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十六岁就以擅长古文而闻名。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一副不肯苟全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遗憾的是,为了将来,他又不得不臣服于现实。

03道山修行(多情和无情的纠结)

道教,在唐朝被尊崇为国教。

原本不过是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谁知统治者们也经不起长生不老、辟谷修仙的诱惑,就连皇室的公主也要出家修道。

大人物的一举一动,都牵连甚广。

公主入道,势必有众多宫女随从,慢慢地道观渐渐变成了奢侈风雅的场所,戒律清规始终抵不住情绪的躁动,进而诞生许多值得被同情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直到李商隐的时代,女道士以至于道观的形象,渐渐地暧昧了起来。

唐朝的士子们,为了预习功课,总喜欢找个清净的地方。而道观恰恰符合他们的要求。

年少的李商隐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专心应付科考了。他前往玉阳山,寻得一处道观住了下来,一半温习,一半修道。

很多人猜测在那些年里,李商隐在玉阳山发生了爱情。他们不辞辛劳地在李商隐道教主题的诗词里,寻找蛛丝马迹。然而,却没找到任何证据。

这首《碧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人们喜欢李商隐的诗,喜欢它的凄美和朦胧。但往往越美的东西,人们很难读懂它准确的含义。

这些朦胧,引发了各种歧义。但正因如此,它才能把更多人情绪带入其中。

我们能在无法言传的字词里,意会到情感汹涌而来。

然而,在儒家的社会里,感情丰富的男人,总被看做没有出息的。

李商隐再次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的歧视,纵然礼法难容,他也要以一颗纯粹的心,孜孜不倦地描绘着应当被同情的一切。

04应举之路:第一场冲击

在传统儒家的观念里,一个人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如若自我推荐会被视为极其恶劣和低下有失尊严的行为。

但在唐代虽然继承着儒家的传统,但举国上下都洋溢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越是张扬、不畏惧自我推荐的人,越受欢迎。由于采取的并非糊名制的阅卷,考官往往会根据考生的名气与关系决定名次。

自媒,就显得额外重要。

可是李商隐,即秉承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又秉承着父亲借着名字给予他的期许。坚持着不自媒的底线。

更不巧的是,为数不多推崇古文的大家韩愈,也在那段时间去世了。李商隐擅长的古文更加跌入了冷门。

从十几岁开始的考试都以失败而结束。

在不满的情绪中,他写诗嘲讽道:“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人生中第二位恩师:一代文宗令狐楚——当时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中坚力量。

在出任东都留守时,李商隐的拜帖,进入了令狐楚的法眼。

他从年轻的李商隐身上寻找到了灵魂的契合,于是他把李商隐留在身边,悉心栽培。

不仅如此,令狐楚还让他与自己的子侄一同学习。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也和他成为了至交好友,在令狐绹的带领下,他在贵族的人脉圈,也如鱼得水。

在他26岁时,凭借自身的才华以及令狐楚父子对考官的施压,高中进士。

在当时有一种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那个年代,50岁能考中进士的,都算年轻的了。

坚持清高的他,终于少年得志,拿着一手好牌,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并不是清高的胜利。

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多年以后,他依然处于同样的位置,入仕的起点,仿佛终点一般。

那时候的他也终于有一点反思:现实过于黑暗,自己不应该以过于清高的姿态,在这个肮张不堪的世界中生存。

不过他只能看出症状,却不知用何种药物医治。他的清高和君子之道,从没有教会他如何在千疮百孔的世界里经营。

沉溺在自己规则中的人,在社会规则残酷的淘汰下,注定要走向灭亡。

05卷入党争

一年以后,他的老师令狐楚病逝。在处理完毕老师丧失不久,他应李党的骨干王茂元聘请做了他的幕僚。

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想将女儿嫁给了她。再三纠结后,他应允了下来。

正是这个抉择,将李商隐拉入了万劫难复的深渊。

王茂元是老师令狐楚的政敌,无论在牛党还是世人眼里,这无疑是对老师的背叛,和忘恩负义。

他也为自己纠结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复审中被除名,正式授予官职的时间推迟一年。

倒不是李商隐不明白其中利害,只是他就是这样纯粹尊崇内心的人。

从后来的史料和诗词来看,纵使他对这个世界抱有不满,但他从未后悔与王茂元的女儿结为夫妇。

开元三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到地方做县尉。看似平调,其实是被调离了中央的政治中心。

由于不精于人情世故,经受排挤,在归隐与否中的问题中极度纠结。当官仅仅一年,便辞职了。

两年后,他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等于再次进入了中央机构。

可是这时候命运和他开个玩笑,母亲在他事业上升期,去世了,必须守孝三年。

而这三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岳父也在次年去世,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06复入朝堂

为母亲服丧期满,李商隐返回长安。继续担任他那微小的官职。在他守孝的那几年,是他岳父所在的李党,最得势的几年。然而他还朝时,岳父却已经去世,他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再次得势的牛党,对政敌不断地打击。李党党魁李德裕罢相。

就在这时,他吟诵了一首十分不符合时宜的诗:

羽翼殊勋弃若遗,皇天有运我无时。

庙前便接山门路,不长青松长紫芝。

——《四皓庙》

四皓为汉惠帝出山,为汉朝奠定了功勋,然而功成之时,就是弃舍之日。唐诗中有太多借古喻今的文字,每个人都能看出这首诗暗含的意思:李德裕,在立功之时得不到奖赏,而当利用完后,就弃如敝屣,令多少人心寒呀。

就在这李党彻底败亡的时节,李商隐吟唱出这样的诗来,毫无疑问的自毁前程。

无可奈何,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同样,他也看不惯政治,正如政治越来越看不惯他一般。

不过,李商隐已经厌倦,他不知道失去背景的自己还能再这个微小的岗位上呆多久。

对升迁心灰意冷的他,只得另谋出路,他的理想始终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

数年后,他的王氏妻子病逝。

那年七夕他写下了一首悼亡诗: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

又到了七夕,有多少情人相拥在一起,仰望银河。曾经的自己,因为生活和妻子聚少离多,而今阴阳两隔,再见无期。还不如牛郎织女,一年尚有一次可以相会的日子。

终于,数年后,在郁不得志中,在落落寡欢中,在对妻子的思念中,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抱憾而终。

所以的一切看似李商隐个人不明智的错,其实这是那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的错。人们只能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

李商隐在入仕和隐退中抉择,在藩镇和朝廷中抉择、在家庭和党派中抉择。

在那个时代看来,李商隐无疑是是个失败者,但正因为他的“失败”,让他在后世一千多年,大放异彩。

那个时代没得选,而这个时代,只要你坚信你的目标和情怀,只要你拥有真正的才华,这个时代一定会给你回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