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杜甫的伟大与孤独,全凝聚在这首诗中(2)

2018-10-28 00:14:55 网络整理 阅读:105 评论:0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杜甫的伟大与孤独,全凝聚在这首诗中(2)

公元770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在贫困潦倒中死于漂泊在湘江中的一条破船上。

此时,这个饱经沧桑的59岁老人,“右臂偏枯半耳聋”,满头白发,形容枯槁,衣衫褴缕,在寒冬阴湿的江面上,如一片飘零的枯叶,被滚滚湘江带向远方。

但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的那些华美的篇章,他留下的1400多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却穿过1300多年历史风雨,至今仍然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支撑着民族文化精神的顶峰。

杜甫的伟大与孤独,全凝聚在这首诗中(2)

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没有传奇的辉煌,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语)杜甫正是如此,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自己一生失意的凄凉,而且记录了社稷百姓民生的艰难,其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心系百姓的高风亮节,正是不死的诗魂,在每个时代都能被感应到穿越历史的精神脉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