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2019-03-27 06:17:20 暂无 阅读:1433 评论:0

年少随父打拼成印尼商界首脑,衣锦还乡花10年建番仔楼,做功德不留名泽被桑梓,爱国华侨李功藏用家训规范子孙言行——

凡吾子孙 驯良心正 处事必公 费用必俭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李功藏肖像图

从南安市区驱车前去南安眉山乡的观山李氏民居,也许40分钟车程。村子藏在大山里,每一方山水都清丽如画。

“继客岁获评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珍爱单元单子之后,李氏民居正全力申报国度级文物珍爱单元单子。”眉山乡观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戊己将方才拿到的这块省级招牌,小心地吊挂在李氏民居番仔楼墙壁上。

“这些番仔楼很有特色,是南安贵重的汗青文化遗产,要将它们珍爱好、传承好、行使好。”李戊己在接管海丝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申报国度级文保单元单子,他们对观山李氏民居进行补葺,近期将迎来专家考查。

作为土生土长的眉山人,李戊己就像一名资深导游,向我们诠释着李氏家眷的百年传承,他说:“观山李氏家眷中最为出名的是李功藏,他不光是印尼有名商界首脑,在后代教育方面更是竭尽全力,为子孙子女留下贵重的精神财富。”随父印尼打拼成贸易巨头

观山李氏民居是由客居南洋的李氏族人于清至民国时代回乡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有顶新厝、中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尤为典型的当属有着百余年汗青的“功藏厝”。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说李功藏是位殷商,一点也不为过。至今,坊间一向撒布着如许一句俚语,“有观山富,没观山厝;有观山厝,没观山富”,说的就是李功藏的小我功勋、所建筑的番仔楼。

出生于清朝咸熟年间的李功藏,是南安观山村人,也叫李耀垣、李紫亭。至于他若何成为印尼亿万财主,李功藏的第五代传人李渭生只知道个也许。“高祖早年有读过私塾,18岁跟他的父亲李廷芬前去印尼雅加达经商。”现74岁的李渭生敷陈记者,《南安县志》里说,李功藏性刚耐吃力,精勤过人,获利之息十数倍。储蓄十几年,又开办德和商号,资源越来越足够,信用大著。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李渭生

在外事业有成,回馈桑梓成了闽南华侨的典型特征。这一点在这位华侨身上施展得尤为凸起。李功藏回国后,做得对照惊动的是,花巨资和他人一路开办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漳厦铁路火车站

19世纪90年月,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睁开侵占我国铁路权的激烈竞争,国内掀起挽回路权的群众活动,漳厦铁路就是在这种配景下筹建的。

1906年,鉴于厦门辟为互市港口后,客货较多,成立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决意筹建漳厦铁路,向社会普遍募股。李渭生说,当陈宝琛到印尼捐献时,一起头认捐的人非常少,李功藏“竭尽全力四处鼓吹宣传,一时投资者多至巨万”。

履历了百年沧桑,现在这条福建省第一条铁路的遗迹,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个相对完整的涵洞。借古鉴今,这段尘封的汗青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虑。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这条铁路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个相对完整的涵洞。

李渭生介绍,除了漳厦铁路,这位贸易巨头还介入开办或入股厦门自来水厂、泉州新门电厂、福州电灯公司、泉安公路股份公司、中国银行等,涉及行业极其普遍,财富不可胜数。礼聘建筑巨匠设计番仔楼

衣锦还乡后的李功藏,在商界长善袖舞,在家乡盖了一座又一座古大厝。在李戊己的率领下,拾级而上,记者来到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建筑。斑驳的外墙和周边丛生的杂草,见证着古厝历经的沧桑。这座古厝即为印尼爱国华侨李功藏所建,至今尚住着一位83岁白叟石丽琴,也就是李渭生的堂婶。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番仔楼是有来历的。李功藏客居印尼,艰辛经商,获得财富,娶了印尼姑娘为妻,为了把她带到观山落根,特意仿制印尼建筑气势,于1900年动工,建造此楼。”李戊己对番仔楼了然于心。

番仔楼凝聚着这位国外游子多年的心血。本来这个处所是个滑坡地,为了使楼房坚硬,特从坡底下起头筑挡土墙,挡土墙共分为四层。为了使挡土墙的坚韧不变,砌体后背填用的土是经由筛选后用的,然后打实,由此经由百余年的风雨浸礼,砰前墙依然笔直如新。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番仔楼所用图纸均由享誉国内外、华夏区域近代史上最卓越的建筑巨匠傅维早和有名印尼荷裔建造师结合设计,所聘工匠先养3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优良。

“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李渭生进一步增补道,这些材料悉数用船运到南安仑苍珠渊港渡口,其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只好用人工搬回。要知道,每根石柱有千斤重,需要24小我用肩头抬,沿着坎坷不屈的陡峭的山路,从山脚抬到山顶,走10余公里,须经由两天的时间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筑工地。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这座奇异的古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共有56个拱,看似通俗,但若何让它牢靠坚韧,是个浩劫题。“其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黏合剂,然后砌拱。师傅精心琢磨,细心铺设地板,百余年来,走廊周围,任凭雨水浇淋,老是滴水不穿。”李渭生说,番仔楼悉数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完工,历时10年,耗资10万两白银,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为安在半坡之上建番仔楼?为了给后人留下汗青谜底,李功藏特意用石匾在二楼让师傅镌刻“为高必因”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曾给旅客留下不少疑心。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卒业于泉州师范学院、当过先生的李渭生注释道,“为高必因”语出《孟子·离娄上》:“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意思是说,筑高台必然要凭借丘陵,挖深池必然要凭借池沼。意谓处事有所凭借则易于奏效。似乎也蕴含着李氏祖先对于子女越来越好,高昂向上的美妙寄寓。

现在,虽经世事变迁,但番仔楼依然披发出奇特的魅力,如一颗瑰宝镶嵌在这个小山村里。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为善不近名风仪长存

李功藏不光是位商界首脑,更是年高德劭的大慈善家。在泉州仍撒布着他爱国爱乡的故事。在毂击肩摩的泉州中山路上,有座名为“泮宫”的标记性建筑。115年前,李功藏出资重建,才让有着泉州府文庙“校门”之称的泮宫得以保留至今。

“李功藏为善不近名,用我们如今的话讲就是做功德不留名。”李渭生的堂弟李纪聪如今在泉州培元中学教书,他援引清朝进士吴增写的《李功藏墓志铭》介绍高祖的事迹:凡赈荒救灾捐助养老慈儿中小学校,构筑桥梁道路堤岸祠宇,以及舍药施榇诸善事,多以千计。特为善不近名。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就是说他做了好多功德不留名,怕人家知道,究竟就真的好多人都不知道他做了哪些功德。

而在民国版的《福建通志》也记载,清朝当局受列强侵略,国库空虚,向华侨募款。李功藏输财救边,清帝闻其爱国,诰“急公尚义”授中宪医生。

其他的现有资料也能证实李功藏平生积德。采访当天,李渭生特意拿出一份名为《哀挽录》的复印件,这是李功藏后人、现栖身于泉州市李功藏故居的李柏权,于2018年捐给泉州市档案馆的珍贵资料。里面不光有李功藏的生平事迹,还有其时各界人士的挽词挽联等。

不难看出,这位慈善家公益事业笼盖面广,不光救助学校、病院、养老院,还建桥修路,甚至赈灾山东、河南、陕西等。令人钦佩的是,在教育事业上,李功藏倾其所能,在泉州、厦门救助或开办中小学数十所。1904年,他还以父亲李廷芬的名义捐建丰州私塾。

李家第五代传人李纪聪地点学校——培元中学,就有李功藏介入救助。本来,1904年剑桥大学卒业生安礼逊开办培元,购置地盘后经费已所剩无几,安礼逊到南洋募资。陈嘉庚就到印尼把安礼逊引见给李功藏说:李师长,他一个外国人,为了我们故国的教育,捐出本身的产业,还四处奔波募资,很让人佩服。你能不克捐资匡助一下。李功藏就对安礼逊说:你说,你要我捐几多,我就捐几多。

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的泉州府文庙,同样获得李功藏的巨资建筑。据李纪聪介绍,1926年泉州府文庙大成殿梁柱穿漏蛀损,倾欹之度,在二尺外。其时当局托付清朝进士吴增募修,吴增跟李功藏说了这件事。李功藏说:劝捐为第一难事,处在如今这种兵荒马乱年月,做这种事情,就加倍难题了。固然如斯,若是如今不修葺,过不了多久必将倾塌,到时要再修,即使花数十万元,也不克随意恢复原貌,既然如斯,就让我独自承担吧。于是,李功藏托付建筑巨匠傅维早承建,共花了1万元来建筑文庙(其时的1000元能够买100亩境地)。

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意义深远,使得文庙可以到今天仍然岿然存在,都是李功藏出力的究竟。“高祖功德做了好多,他甚至开过棺材店,就是担心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穷吃力家庭有人作古没钱买棺材,都可免费领取。”李渭生增补道。传承精巧家风申报国保单元单子

李功藏对社会激昂,对本身及家人却非常严苛。“听长辈们讲,李功藏勤俭节约,对后代要求极其严厉,生活很简单。他要求下一代不克随便虚耗粮食,尽量是地瓜、米饭掉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年事已高的石丽琴依然秉承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精巧家风。

翻着这份《哀挽录》,一旁的李渭生持续介绍,李功藏娶了两个妻子,育有10个后代,在临终前分居产时,请了“一代糖王”黄奕住等人作公证。李功藏稀奇交卸,位于眉山的番仔楼为后代共有,不得让渡变卖。时至今日,李家后人悄然捍卫着这座古大厝。

作为一名爱国华侨,李功藏逝于厦门鼓浪屿,享年69岁。“其时社会各界沉痛不已,围着他的灵柩久久不肯离去,最终只能往路双方撒下银两,才开出一条道来。”这一事迹同样记录在《哀挽录》里。

李功藏生前对教育事业正视,对后代更是如斯。《南安县志》记载,李功藏事业蓬勃之后,“则归而整顿田亩以课耕,延名师以课读,为后辈作长远之计。三弟功麟遂以县学生补廪,亲兄功炳亦充县学生,子钟元以县学生举宣统乙酉科选士,成坚成益成礼均精华书院卒业生,孙春禧等卒业晋江中小学者尤多。皆由平酷奢书香之报也。”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书香家世。

李功藏长子李成器继续父亲遗志,对故里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绪。位于番仔楼后头的“产乾头新厝”,就是由李成器于20世纪初期兴建。

“李家后人经商者不在少数,也有从政的,从事教师行业10多位。”李渭生说,李成器之子李春禧曾集资开办眉峰茶场、南安雪峰农场,为民国泉中学校(现泉州六中)、侨光中学校董,上世纪50年月捐募国宝何朝宗渡海观音等,现收藏于泉州海交馆。

除了留下精巧家风,李功藏还用家训规范子孙言行:“凡吾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表里有别,老少有序,礼义廉耻,为人俊杰。士农工商,各守一业,驯良心正,处事必公,费用必俭,勾当必端,说话必谨,事君必忠,为官必廉,乡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

“在多方起劲下,今朝观山李氏民居正在补葺,加固建筑质量,迎接专家考查。我们也正在积极申请南安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李渭生进展李功藏留给世人不光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一代侨领李功藏固然是个豪富翁,但他生活非常俭约,对后代还那么严厉。如斯精巧的家风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值得现代人进修。其阅历雄厚、商界称雄、大爱无疆、治家有方,垒就一座巍巍丰碑,诠释南安华侨精神的丰厚内涵。这部教科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南安市侨史专家洪顺兴如许评价李功藏。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栏头题写人

王志安 南安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委,南安市第七批精良人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小我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三十余次,曾经获得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最高奖,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最高奖,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等。曾获得福建省第七、八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泉州市当局第七届刺桐文艺奖一等奖,南安市第二、三、四届武荣文艺奖最高声誉奖等。

记者:苏清彬 黄奕群 李想 见习记者:李杨瑜 文/图/视频

起原:海丝商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