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诸葛亮“激辩群儒”真有其事吗?

2019-05-22 09:24:27 暂无 阅读:1721 评论:0
诸葛亮“激辩群儒”真有其事吗?

片子《赤壁》省去了诸葛亮“激辩群儒”的情节,令不少人感应失望和不解。

导演对此的注释是,《三国演义》中有“激辩群儒”的描述,但更为真实的《三国志》却没有相关记载。“激辩群儒”真有其事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道,诸葛亮于赤壁之战前夜,到柴桑游说孙权与刘备结合抵当曹操,同孙权麾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等文人儒士发生激烈口舌比武。

诸葛亮“激辩群儒”真有其事吗?

诸葛亮言辞犀利,“世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此一情节为古今戏曲影视作品所衬着,成为衬托诸葛亮小我聪明的主要片段。但这一激烈的激辩,却只是文学作品的想象,并非真实的汗青事实。

据严峻的汗青典籍《三国志》记载,曹操进占荆州治所襄阳,刘备欲率众奔据江陵,途中被追兵击败,不知所从,甚至有南逃苍梧的筹算,适遇奉孙权之命前来视察荆州态势的鲁肃。

诸葛亮“激辩群儒”真有其事吗?

鲁肃力劝刘备与孙权结合抵当曹操,并以诸葛瑾石友的身份获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于是,刘备率残部达到夏口,派诸葛亮出访东吴。

《三国志》记录了诸葛亮与孙权的对答之词,大略内容是:诸葛亮称曹操争取荆州,刘备虽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逆境,但仍将果断与曹操抗争,孙权应量力而行,要么举兵相抗,要么束手克服;年青年头气盛的孙权透露本身决不克“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要与刘豫州联手,但同时也对刘军残存实力和曹军的壮大感应担忧;诸葛亮不无强调地称刘备尚拥有精兵二万余人,并剖析曹军远来疲惫,荆州公众并非甘拜下风接管其统治,且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手,有将其击退的或者性。

除此之外,《三国志》一书中并未有诸葛亮与其他人攀谈的描述。

并且,此后数年间,该书再无关于诸葛亮运动的记录。《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描写,无论是“激辩群儒”,照样随后的“草船借箭”、“借春风”等,全属小说家言。

汗青上,孙氏集体在看待曹操进占荆州的问题上,切实存在定见相左的两派。要割据自保,与挟壮大政治军事优势以及经济、文化、人才优势的北方抗衡,仅据江东一隅难以实现。

是以,早在赤壁之战前,孙氏集体就已定下争取荆州,未来有或者再争取益州,“全据长江”,从而自保的计谋方针。

曹操倏忽进占荆州,不光使刘备失去了寄身之地,也与东吴共享“长江之险”,使孙氏集体计谋方针的实现变得非常艰难。降照样战,成为其时必需面临的选择。

在此景遇下,诸葛亮为刘备集体的好处奉使前来挽劝孙氏抗曹,天然会与主张降附曹操的张昭等人有所商议、回嘴。

汗青典籍中未能留下这些商议的只言片语,却给了文学家以纵情想象的空间,但文学想象毕竟照样想象,不克视为汗青的真实。

《三国志》是现存独一的有关三国时代的系统汗青著作,作者为西晋时期的陈寿。

陈寿,今四川南充人,曾任职于蜀汉政权,在西晋时任著作郎,专职修史,并最终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该书仿《史记》、《汉书》为纪传体,同时又凭据三国汗青的特别景遇,分为魏、蜀、吴三部门。

《三国志》获得了西晋统治者的承认,亦为其时学者所推崇。该书虽难免因政治身分而影响到记录的真实性,但总的来说引文精华、史实正确、取材严谨、文字流通。

不外,因为《三国志》所记史实较为节减,南朝时,裴松之奉宋文帝命,引用二百四五十种书籍,对书中所记人或事增补以大量史实,若有分歧说轨则并存以备异说。

同时,还增补了大量新的史实和人物事迹,间有他人及裴松之本人的谈论。文字最终有陈寿原书的三倍以上。裴注原本自力成书,后人将其散于陈寿书响应遍地,亦是认识三国汗青最为原始的资料,被公认为与《三国志》正文具有同样的史料价格。

至于《三国演义》,则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编写的一部汗青小说。

作者显然对《三国志》及裴注研读甚深,小说中进场的首要人物于史有据,首要的汗青事实与汗青成长线索亦大略不差,一些人物对话甚至就是对《三国志》或裴注所记内容的摘引。

阅读这部文学名著,无疑有助于对三国汗青的认识,其对我国公众的影响远比《三国志》要大。

然则,小说并不追求绝对的汗青真实,而是要有捏造,才能有故事,才会有吸引力。

具体来说,在“激辩群儒”一节中,罗贯中让薛综、程德枢进场与诸葛亮争执,而事实上这两人其时身处远在今越南北部的交州,而非柴桑;

张昭为汉末有名文人,是孙权的辅佐要员,作为晚辈的诸葛亮,假如真与其有所争执,也毫不或者使用“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处置,百无一能”如许繁言吝啬的文句,而张昭的回响却只是“无一言回覆”。

总之,演绎三国汗青的现代影视作品,并不是在进行严谨的汗青订正,但若能以《三国志》的内容为弃取尺度,应该说是更为得当的。

起原:明哥说汗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