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宋代馆阁藏书座谈

2019-06-04 00:46:21 暂无 阅读:1070 评论:0
宋代馆阁藏书座谈

官府藏书是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系统中最早显现的藏书系统,首要有中央当局的国度藏书为主。它不光留存了光耀的古代典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并且对我们今天图书事业的成长仍有好多借鉴感化。在宋代,馆阁藏书无论是藏书的品种数量,或是藏书的内容、藏书的体式方式、藏书的行使等都已周全地确立和形成,它已远远跨越以往任何时代。本文拟就以上几方面睁开剖析解说宋代馆阁藏书的特别之处。

1.主要藏书处所

宋代馆阁藏书座谈

三馆秘阁:为国度藏书和修纂的机构。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再加上后建的秘阁,被正式称为“馆阁”。据《文献通考•经籍考》记载北宋平定诸国今后,至太宗宁靖兴国三年(公元998年)始建筑崇文院,尽迁旧馆三书以实之,院之东廊为昭文馆书库,南廊为集贤院书库,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六库书籍正副本凡8万卷,北宋除了崇文院以外,还建有秘阁。秘阁是宋太宗时藏书的处所,同时也能够称为国度藏书的特藏书库,它建于太宗雍熙中,其典藏景遇,《宋会要辑稿》第70册曾记载其事说:“雍熙五年蒲月辛酉,分三馆之书万余卷,以充个中,”《玉海》卷63也曾记载:“取四库书四万卷藏之。”《经籍考》又说:“淳化二年蒲月,以史馆所藏天文、历算、阴阳、术数、兵书之书,凡五千十二卷;天文阁书一百十四卷,悉付秘阁”。是以,秘阁藏书除了一样书籍之外,还有天文、术数等书。秘阁与另外三馆合称四馆,一样称为馆阁,馆阁也就成为宋代国度藏书楼的代名词。

太清楼:建于宁靖兴国四年(979),楼址在迎阳门的后苑内,与玉宸殿相望,和延春、仪凤、翔鸾诸阁相接。这是一座嵬峨雄壮的藏书楼。南宋王应麟在《玉海》卷27<祥符太清楼观书>篇中辑有诗云:“巍巍太清,旋题耀日。四库群书,彪列昈析。”北宋宰相晏殊在《和太清阅书歌》也赞其“琼宇金扉回倚天”。其楼分上下二层,上层专藏太宗圣制御书、墨迹石本;楼下分经、史、子、集、图书、天文六阁,共藏四部书25192卷。龙图阁:是在建筑和藏书内容方面与太清楼极为相仿的另一主要藏书处。它为纪念宋太宗而设,藏书质量很高。建于真宗大中祥符初年,亦分上下二层。阁上也专藏太宗御书、御制文集5115卷、轴,又有太宗御书素扇数十把以及正寺所进的宗室名册、谱牒等物。旁边也分六阁:经典阁、史传阁、子书阁、文集阁、天文阁、丹青阁,共藏各类图书29714卷。宋真宗十分正视龙图阁的藏书汇集和整顿,并编有《龙图阁书目》等目录。

天章阁:建于天禧四年(1020),次年落成。阁上专藏真宗皇帝御制文集和御书。元佑七年(1092)蒲月,曾把从新抄录的高丽所献的异本书,藏于此阁。南宋时,它收藏的局限逐渐扩大,图书典籍、宝玩符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的宗室名册、宋历代皇帝画像与即位前的旌节全藏在这里。

除以上主要藏书处所外,还有楼阁9处,玉宸殿、宣和殿2处,这些藏书处一样都建得极为华美。馆阁加上这些藏书处便组成了宋代公家典籍收藏机构的主体。

2.馆阁藏书的首要起原及数量

宋代馆阁藏书座谈

宋代馆阁藏书的首要起原有如下几个部门:一是宋初接管平定诸国的现存图书。宋太祖在统一过程中,从所灭列国中收取了大量图书,个中除南汉图书焚毁外,五代十国图籍的精辟部门,都归北宋所有,而西蜀的图书尤为数量多质量高。二是征集民间遗书,宋历任皇帝无数次的民间征书都是行使政权的力量和奖励法子,“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提高了馆阁藏书的数量和质量。三是现代人新印新撰的书籍,宋朝统治者在增强现有馆藏治理的同时,竭力组织编写新著,并加以收藏,其代表是太宗时编纂的《宁靖御览》、《宁靖广记》、《文苑精华》和真宗时编纂的《册府元龟》四大类书。四是缮录补写各类副本书籍,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崇文院藏书几乎被火烧尽,当局组织力量从太清楼借本抄写,至仁宗天圣三年抄书17600卷。不光组织人员抄写图籍,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治理抄书工作。如在宋神宗熙宁七年设置补写所,哲宗设置补写书籍局,南宋高宗十四年蒲月二十八日诏秘书省置补写所。

据《宋史•艺文志》等书的统计,能够正确知道两宋国度藏书的数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共有藏书3327部,计39142卷;仁宗、英宗二朝又增加1472部,计8446卷;神、哲、徽、钦四朝,共增加1906部,计26289卷。总计北宋一代,国度藏书共有6705部,计73877卷。南宋高宗得书44486卷,至宁宗时又增加14942卷。由此而知,两宋300余年国度藏书共98019部,计119972卷。这个中不包罗数量成倍增进的副本图书。作为一种主要文化现象,国度藏书成长到空前未有的水平,无疑深刻反映出两宋学术文化的繁荣富强,它将对后世发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馆阁藏书的求书方式

3.1 屡下求书诏,制订各类奖赏划定,广开献书之路

对于雄厚的藏书渊源,宋历任皇帝都有粘稠的乐趣。早在乾德四年(996)太祖就起头诏求亡书,他划定凡是吏民有献书者,史馆首先要查视书籍,若是是国度藏书所无,则收之。献书人也就送往学士院进行测验,及格者,即委以官职。

宋代馆阁藏书座谈

宋太祖继续帝位之后,又制订出很为具体的奖励献书者的划定,接纳各类各样的方式,连续不断发出圣旨,来吸纳民间遗书。最为奇异的是宁靖兴国六年十二月,宋太祖一月之内接连发布了二道搜访书籍的圣旨。一是专门访求医书,“宜令诸路转运司,遍批示所管州府,应士庶家有前代医书,并许阙诣进纳。及200卷已上者,无身世与身世,已任职官者亦与迁转;不及200卷,优给缗钱偿。有诣阙进医书者,并许乘传,仍县次续食”。二是专门发布了搜访钟繇墨迹的圣旨,此次圣旨也很稀奇,一方面太宗号令开封和诸道转运司及所辖州县各级仕宦,到民间全力搜访,进纳者给缗贯奖励,另一方面号令御史台告谕文武臣僚,若有收藏者必然要交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它有弹劾各级仕宦的威权。从以上圣旨内容来看,搜书内容已向专门化偏向成长。而且此次访求医书,为后来宋代当局编纂第一部大型医方书《宁靖圣惠方》100卷做好了充裕预备。

宋真宗时期,至少发布了四次求书诏令,一次是咸平二年(999)三月,二次是咸平四年十月,三次是景德三年(1006)蒲月,最后一次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四月。真宗的求书,除继承了太祖太宗的一些做法以外,还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如对献书的的赏格制订得加倍仔细。真宗以前的求书诏令,只划定了献书二、三百卷以上者的奖励法子。二、三百卷以下者,仅恍惚不清地说赐给金帛,但究竟奖励几多,没有说清。这无疑阻碍了民间零星书籍的收集。于是在咸平四年的圣旨中明文划定,每纳一卷者给千钱,300卷以上者量才录用。这使得献书者能按卷估价,也使得收书仕宦有所凭依。这种收书计酬的定量化,无疑更科学、更提高。此外在徽宗及南宋时期也都接连发布了求书令,制订办法也更具体。

3.2 按图索骥——以书目手段求访遗书

北宋,宋太宗把唐人所编定的《开元四部书目》作为查找本身馆藏缺书的依据,一方面表达了他欲以盛唐试比高的企求,另一方面也为本身搜访遗书供应了按图索骥的尺度,从而使追访遗书的偏向加倍明确,体式也加倍便捷,稀奇是划定了不肯献出者接纳借抄的原则,更是一种极为通融天真的新方式,它使那些不肯当官要钱而又嗜书的藏书家撤销了挂念,纷纷公开本身的扃秘所藏。

南宋,一方面征集公私藏书目录,与国度藏书比拟较,决意弃取,按录索书。如绍兴五年闰二月诏,“史馆秘书省四库书籍未备,令下诸州县学及民间,见收藏官书并开到出书,不以经史子集小说,异时仍具目录一本申纳秘书省”。它要求各地所呈验书目,既包罗官藏,又包罗民间存书,又包罗刻板,指包括一切门类的图书。另方面发布缺书目录,绍兴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权发遣盱眙军向子固建议:秘书省以唐艺文志及《崇文总目》之下镂板,下发诸州军,照单搜访。于是赞成将缺书目录镂板发布,撒布远近。两宋这种以书目手段求访遗书的方式,在图书事业史上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3.3 凭据特别情形,制订特别政策

经由三番五次发布求亡书的诏令,结果固然显著,但远远未达到“蓄世界图书”的目的,稀奇是一些交通未便,文化又极为蓬勃区域,藏书名家往往辈出,但因为信息不灵,对皇帝收书的旨意茫然蒙昧,针对这种情形,太宗制订了特别政策:一是把募求遗书诏令张贴于百官等待上朝的待漏院中,尽或者使各级仕宦晓瑜圣意;二是派专使前去各地访求图书。如淳化五年(994)蒲月,太宗命负责馆阁藏书内侍裴愈等人前去私家藏书集中区域江南两浙诸州,去寻访图书。裴氏每到一地,必定宣传皇帝对献书者的优惠政策,如愿送官者,优给其值;不肯者,就地点地命能书者抄写。对那些借抄图书的藏书者,除清偿旧本外,又接纳回报以桃李的新办法,即把皇帝御石天职赐给他们,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这种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4.馆阁藏书的行使

宋代官阁藏书的读者除了皇帝、近臣外,还有各藏书机构的治理人员、当局高级权要,每年列入殿试的考生也能够行使,每碰到殿试,三馆都要供应典籍入殿。秘阁所藏图书仍专供皇帝御阅,一样不供应给另外人行使。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典籍不只在整顿时能够互相参校,并且能公开借阅,甚至还能抄录,如有名藏书家苏颂的很多藏书都是从秘阁抄录而来。各馆还专设有外借书库,“熙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监三馆秘阁言,欲将借本书库原书籍添入经史子集,书数足备,更预备阅览”。外借书库以外的书则不克借阅。

宋代负责借阅工作的人称为“库子”,借书时有严厉的法式,首先填写“单子”,然后经“监门”搜检后才能将书借出。因为借阅典籍的人多,使当局所藏典籍散失严重。于是真宗就令有关官员“严行约束,杜绝因循”,并督促借书人员还书入库。其时馆阁藏书佚亡现象十分严重,如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医生家往往得之”的记载。到了北宋后期,外借典籍的损失更为严重。是以,当局划定只有集贤书院所藏典籍能够外借,其余公藏典籍不得借出,若有违反,擅自借出则以法论处,借书的人也要受四处罚。此外,国子监、处所州学等机构的公藏典籍也可借阅。

宋代的公藏典籍除一样借阅外,还专为公私著述供应资料。如汗青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到八卷后获得英宗的支撑和正视,许可他在崇文院设馆撰写这部巨著。司马光行使这一机会参考查阅了崇文院大量的典籍,尤其是史馆所藏典籍。太宗、真宗两朝编著的有名的《宁靖御览》、《宁靖广记》、《文苑精华》等巨著,也是行使当局公藏典籍所完成的。自此今后,宋代历朝当局都充裕行使公藏典籍编纂各类书籍,如各朝的《实录》、《宝训》、《日历》等万卷,《开宝通礼》、《太常因革礼》等礼仪著作3300多卷,各代会要约1900卷,及其他各方面的典籍。

从以上宋代官阁藏书的行使来看,尽管读者面很窄,局限于必然局限内,但为子女官府藏书的行使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行使藏书轨制的显现,解说其时的藏书楼已经具备了现代藏书楼的一样功能和治理意识。

5.珍爱馆阁藏书的办法

5.1 把正本抄成多数副本。两宋历朝把征集来的图书收入馆阁之后,为防止不测之变便抄写成多数副本。这些副本图书不光使国度藏书在数量上成倍地增进,并且在质量上也远胜原本。抄写副本图书的工作,几乎和宋代国度藏书汗青相始终,一样是和国度的求书、编书、校书、刻书、等图书运动同步进行。早在淳化元年(900),太宗就号令直阁校理掌管秘阁图书的抄录事宜。咸平二年(900)闰三月,在诏求逸书的同时,真宗又号令三馆写四部书二部,一置太清楼,一置龙图阁。像这种例子,宋代历朝几乎都有。

5.2分橱藏书。在宋代把藏书分类后放进木橱,再把木橱外涂上绿漆予以珍爱,时称“绿橱”。这种分橱藏书,既有珍爱书籍之效,又轻易查找。

5.3防虫、防蛀。宋代多用椒水(胡椒、花椒浸渍汁)渗透纸中,成为一种防蠹纸。因为椒中含有香茅醛、水芹等,有驱虫避蠹之良效;秘阁所藏正本、真本多用黄薜(柏)汁渗入纸中,以达到防蛀的目的。这种染纸防蛀珍爱图书的传统方式,在北宋已获得了推广。此外,为了馆藏图书能长久留存,在北宋还健全了一年一制的曝晒轨制。每逢5月至7月,太阳光最凶猛之际,把馆内悉数图书分期分批掏出屋外曝晒,以达到防霉防蛀,珍爱图书储藏的目的。朝廷十分正视曝晒轨制的经常化。晒完书籍之后,朝廷在馆内举办宴请,以表慰劳。

5.4夜间履行宿直轨制,把防盗防火相连系。据记载,宿直轨制分官员宿直与职吏宿直两种,官员宿直,划定秘书省之正副官长,“五日一轮”,每月还要向御史台报告。秘书丞(相当于秘书省办公室主任)以下仕宦,“日轮一员宿直”。如遇值班有事,许可告假,但必在“当月补填”。秘书省官长每旬搜检一次,至月终把值班事情与请假情形以书面形式申报御史台。职吏宿直是指秘书省内的人员。吏员的值夜,天天2人,每日志录情形,由当宿官(值班官员)搜检;每旬(10天)再由本省官长“点检”,吏人员如遇“急事”,可向当值官员告假,也须当月补填。

6.馆阁藏书的影响

宋代馆阁藏书,在文治政策的指导下,加倍蓬勃畅旺起来。宋以前历朝还没有任何统治者,像宋代皇帝那样存眷藏书事业:他们期近位之初,都要发布求书诏令。从而使宋代国度藏书事业显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兴盛局势,并由此带动和影响了另外三大藏书系统(书院、寺观、和私人藏书)的飞快成长。如对私人藏书的影响:

私人藏书之风,至宋代而大盛,藏书之家指不堪屈。精细私人藏书起原不过接纳三种途径:抄写、采购、奉送。而这三种起原都与馆阁藏书有着亲切关联。苏颂是宋代有名的学者及私藏家。他对经史、九流、百家之说、图纬、律吕、星宫、算法、山经、本草,无说欠亨,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召试馆阁校勘,仁宗嘉佑中迁集贤校理,宋神宗时加集贤院学士。苏颂自已的藏书中有很多秘阁所传之本,原因是他曾在馆阁任职,获得抄阅秘阁藏书的便当前提。苏象先(苏颂之孙)称“传写秘阁书籍,每二千言,归即书于六册。家中藏书数万卷,秘阁所传者居多。”后来南宋初最大的藏书家叶梦得曾获得抄阅苏颂藏书的机会,苏颂之藏便成为叶氏藏书之祖。

此外,朝廷赐书也是私人藏书的一个主要途径。宋绶是北宋承平时期的大藏书家,曾为集贤校理,与其父同在馆阁编校藏书。朝廷“每赐于(宋绶)必得二本”,此事一时在私藏家中传为美谈。宋绶身后,朝廷将他的千字文及其所藏墨迹入藏禁中。司马光、刘道原是《资治通鉴》的首要纂修者,神宗犒赏司马光颖邸旧书2400卷,哲宗也曾赐书刘道原。以上是宋代馆阁藏书对私人藏书的影响,同样,馆阁藏书也有赖于私人藏书的增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