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曾国藩: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

2019-07-19 03:34:57 暂无 阅读:773 评论:0

“欲”,说的是一种生活方针,一种人生幻想;而“刚”说的是则是一种心灵的状况,一种临危不惧的顽强。无私则无畏,无欲则无求。昔时左宗棠被派戍守新疆,途中路过林则徐的家,林则徐送左宗棠一副春联以示鼓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百川之水,归于大海,而恰是大海这种来者不拒的气宇成就了其浩荡。挺立的大山高耸入云,它敷陈我们为人要正派不阿,像大山一般傲然自立,不要有任何的私欲,如斯方可站的稳,行得正。

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类各样的欲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欲望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是从心理到身体的一种盼望和知足。人有七情六欲,这也是天然之理。但凡事总要有个标准,若是欲望过多过大,那必然欲壑难填。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欲望老是无休无止的,物欲、财欲、权欲、..,各种形形..的欲望都在时刻困扰你的心里,一旦欲望无度,便会纵欲成灾。

“无欲则刚”,并不是让人耗费欲望,而是要求制止私欲。若是可以做到制止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恬澹守志,如斯方能贡献他人,博得美名。

一天,孔子在和他的学生们商议问题。孔子不禁感慨道:“我还没有见过真正强项不平的人啊!”那些年青年头的门生对此感应很新鲜,像子路、申枨等人,都是很强项的人,为什么先生会发出如许的感慨呢?尤其是申枨,他固然年数很轻,可是每次在跟别人争执时都不会随意自动退让。即使在长辈或师兄的眼前,申枨也毫不掩盖本身,老是立场强硬,是以人人都对他退让三分,不敢随意与之争执。所以,当众门生听到孔子感慨说还没有见过强项之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道:“若是要论强项,申枨应该是能够当之无愧的吧!”

曾国藩: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

面临门生们的疑问,孔子回覆道:“申枨并不是贪财之人,先生为什么说他欲望多呢?”孔子回覆说:“其实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财帛。简洁地说,凡是在还没有明辨是非之前就一味地去和别人争,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那就算是‘欲’。申枨固然生性耿直,但却事事逞强争胜,经常情绪用事,这就是一种‘欲’啊!像他如许的人,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强项不平呢?”

孔子接下来又说:“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那些好胜之心,而是指一种可以制止住本身的能力。无论在任何情况中,只要可以制止住本身的欲望,不去违反天理,而且可以持之以恒地去连结,不随意去改变,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刚’啊!”

孔子也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在他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之境界的最有效的途径。“克己复礼”是孔门教授的“切要之言”之一,是一种十分主要且十分有效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在这里,“克”有“制止”的意思,同时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寄义就是战胜本身心里的私欲。朱熹眼中的“礼”不光仅是指具体而细微的礼仪,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该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由浅条理扩展到一个深条理。朱熹还指出,“仁”就是一种完美道德境界,倘若能战胜本身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天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曾国藩: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

曾国藩在任南京总督之时,将本身的修身持家之道概括为“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四条,并将其作为教育子侄的主要家训。个中,“慎独则心安”一条就跟“克己”有着亲切的关系。

曾国藩: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

中国古代儒家思惟中讲究“慎独”二字,并把此作为修身的根基要求之一。曾国藩推崇理学,认为若是一小我能做到“慎独”二字,那么即使他处于无人监视的情形下,仍能一如既往地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本身,如斯才能求得心灵的恬静宁谧和教养的浸润升华。

人在独处之时考究要“耐得住孤寂、经得清诱惑、受得起挫折”,事理其实是一般的。曾子有言“心安理得”,孟子有言“俯仰六合,不愧不怍”“养心莫擅长寡欲”,都是留意经由慎重独处时的言行名节来教养身心、历练品性。而前文所提的林则徐的明联中有“无欲则刚”四字,恰是“慎独”的最高境界。

目前社会日益繁杂,欲望带来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凶猛。那么面临花花世界里的各种诱惑之时,我们该若何应对?“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恰可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指南。

人若无欲品自高。意思就是说,若是一小我摒弃了本身的私欲,品质天然就会变得纯净高洁,不受世俗的污染。但现在的社会并没有我们幻想中的那样明朗宁靖,所以如何拨开迷雾见苍天,如何跳出欲望的深渊奋不顾身,成为好多人吃力思冥想的一个问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儒家先贤们已经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制止本身,削减欲望。

曾国藩:治生不求富,修德不求报

恬澹方能明志,和平益于致远。无欲则刚,如许才能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直立世间,永不摧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