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苏轼以柔克刚“对战”辛弃疾,谁的《水龙吟》更让你倾心

2019-11-12 00:39:14 暂无 阅读:917 评论:0

同是豪放之人,苏轼开创了一代风气,辛弃疾则是集大成者。一个以诗成词,一个以文成词,辛弃疾依旧是豪情万丈,一腔热血,而这次苏轼用婉约的形式打破了他一贯的作风。

苏轼以柔克刚“对战”辛弃疾,谁的《水龙吟》更让你倾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苏轼以柔克刚“对战”辛弃疾,谁的《水龙吟》更让你倾心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此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作者没有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他想要北伐中原的心意没有人了解,予人凄凉之感。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面用了一个典故。西晋的文学家张季鹰(张翰)因为家乡的鲈鱼味美,便在秋风起时辞官不做,回乡去了。这是过去文人歌颂的一个典型,大家觉得他很清高。可是辛弃疾却把这个典故反过来讲——不要告诉我张季鹰的故事,我身负国家使命,却是难回北方的“江南游子”。

苏轼以柔克刚“对战”辛弃疾,谁的《水龙吟》更让你倾心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 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他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苏轼从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性命后,做人做事变得谨小慎微。他收到章质夫的这首词以后,忍不住唱和了一首给好友寄去,但是在心中却特意嘱咐,不要把这首词给别人看。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